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车

2017新能源汽车展(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时间:2024-03-10 浏览量:

9月29日,中秋佳节,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参展,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车企,还集聚了众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新能源汽车展。(徐旻昊 摄)

新能源汽车厂商、行业大咖等纷纷奔赴盛会,体现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0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产量跃居全国城市前5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月至8月实现营收1870亿元。

“闪亮”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加速推动“首位产业”崛起、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决心和努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底气何在?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

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数量巨大的新能源车,让前不久来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的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乔治·斯穆特惊讶不已。他表示,在合肥参会的这段时间里,他特意数了数路上的车牌,发现40%以上的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乔治·斯穆特的惊喜发现,折射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多年来,在由“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升级迈进中,合肥将汽车产业作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不断赋能发展,培育出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两大上市造车企业,集聚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2003年,江淮旗下的安凯客车投入新能源客车研发,成为国内最早研发新能源客车的车企。“一段时间里,合肥满大街跑的出租车都是江淮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合肥市廖先生说。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投入合肥18路公交线运营,使该线路成为全球首条专用纯电动公交线路。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资料图:江淮新能源汽车驶过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徐国康 摄)

18路公交线上的电动车“心脏”,是来自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地地道道的“合肥造”。“在电池配套上,合肥有国轩高科与阳光电源;在液晶显示上,有京东方、维信诺;在轮胎生产上,有经开区和高新区的两个大型轮胎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合肥传统车企给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诸多共享的“家底”。

新能源汽车重在“智能”,离不开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2021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近400亿元,集聚了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集成电路企业超40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构建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而在科大讯飞的牵引下,2022年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突破千亿大关。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2016年,蔚来牵手江汽集团。2017年,大众安徽成立,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2020年4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一年后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长丰。

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展雄姿。预计今年全年全市汽车产量12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7万辆左右,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合肥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先后获批“双智”、换电两大国家试点,是国家首批12个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优势的城市。

“下足功夫”培养和引进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长,少不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我们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将三元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研发并批量应用液冷技术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华霆(合肥)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该公司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技术团队,并积极与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开发平台,目前该公司在核心技术如机械结构、热管理、软硬件等方面申请知识产权专利达千余件。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有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的智力支持,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本土车企的研发团队,新能源汽车产业入局较早,人才基础较好。上世纪90年代,合工大教授赵韩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汽车。1999年,学校团队完成第一代纯电动轿车的研发。2001年,合工大和奇瑞联合承担国家863计划,共同研发混合动力轿车。2009年,合工大与江淮、巨一自动化合作,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资料图: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出厂的新能源汽车。(王玉实 摄)

合肥工业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办学50多年来,该校车辆工程专业共为汽车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培养4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多数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技术或管理骨干。多年来,该校优秀人才一直致力于汽车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难题,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300项。

近年来,合肥市在培养和引进汽车类专业人才方面“下足功夫”。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积极申报相关博士、硕士学科授权点;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订单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深度融合,协同互动,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我们不是要培养单纯技术过硬的‘螺丝钉’,而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满足现代汽车产业需求、善于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合肥学院大众学院院长王晓峰说。2021年7月,合肥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众汽车共同成立了合肥学院大众学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一位位“种子工程师”,迅速成长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力军”。

2022年11月,《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科研机构、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

“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人才超10万人,其中研发人才超2万人。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优政策、更好服务,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集聚合肥、服务全省。”合肥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打法形成“组合拳”,产业版图日渐清晰

得益于坚实产业基础和优秀人才的支撑,合肥锚定新能源汽车赛道,大胆尝试,大胆改革,产业版图日渐清晰。

顶层设计是坚实保证。合肥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新能源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部门和区域联动。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等专项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兑现细则—实施意见”组合发力。

9月15日,“元PLUS第50万辆下线暨冠军版上市发布会”在比亚迪合肥基地举行。作为比亚迪首款“战略出海”的全球化乘用车,元PLUS上市仅19个月即达成第50万辆下线,足迹遍布全球58个国家,并在多个国家问鼎新能源销冠。截至今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78万辆,持续领跑全球新能源市场。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资料图:比亚迪合肥基地生产线。(范柏文 摄)

龙头企业是有力牵引。目前,合肥市已培育、引进大众、比亚迪、蔚来、江淮、长安、安凯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百倍千倍的乘数效应正在凸显。

“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就是我们全球独创的OS电池。”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为包括蔚来、奇瑞等一大批主流车企提供配套与服务。

配套企业是强大支撑。目前,共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500多家配套企业在合肥聚集,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完善,一步步构建宏大汽车城的坚实骨架,描绘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刚刚举办的2023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正式发布。合肥市将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制定道路等级划分标准,融合交通超脑、地图等信息,指导由简易环境路测向复杂环境路测过渡,成为全国首个核心区域全部开放的省会城市,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两全三化”新模式(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

生态优化是最大依托。近年来,合肥围绕产业链,布局生态链,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场景应用、优化提升“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驱动模式、不断健全汽车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一系列举措让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一系列科学打法形成了“组合拳”,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今年1月至8月,全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增投产、开工、签约项目共74个,总投资额1681亿元。

一身“拼劲”为企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产业的繁荣和壮大,与优良发展环境滋养密不可分,更与一座城市的耕耘努力息息相关。

“为了保证项目工期和进度,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企业有需求,哪怕是我们处于吃饭时间,也要立刻跑过来,‘端着饭碗跑步’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节假日加班也是常态。”在长丰县下塘镇采访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时,该镇党委委员石兆国表示。

“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快的建设速度,堪称行业的‘天花板’速度!”谈及项目建设之“快”,中创新航合肥基地负责人由衷感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48亿元,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不到3个月,从开工到产品下线,仅用时11个月。无独有偶,距离该项目不到十分钟车程的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历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历时42天,从开工建设到整车下线仅用了10个月。

作为先天资源不足、从县城格局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合肥与生俱来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渴望以创新驱动发展的“闯劲”和善于钉钉子的“韧劲”。带着这样的“劲儿”,合肥锚定“工业立市”,扭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瞄准发展动向、抢抓发展先机、锻造“最强保障”,打出了一手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好牌”。

新能源汽车之都崛起:底气与拼劲

资料图: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线。(谢琛 摄)

一个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合肥这座城市“拼劲”的最好见证。2021年8月19日,距离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开工仅有十几个小时,项目方突然提出项目区地势低洼,急需土方填平,希望所在地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协调安排。按照常规程序和建设管理,这样的项目从招标到完工,前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下塘镇领导班子与时间赛跑,连夜协调运输公司。当晚,1000辆渣土车来回穿梭,一夜之间,全部填平。8月20日,项目如期开工。

最大的“拼劲”,造就最好的服务。近年来,该市制定出台《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若干规定》《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一窗办”“一网办”“就近办”等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创新重点项目调度制度、专班服务制度、“点对点”服务制度……以“金牌服务”护航企业发展壮大。

“大众安徽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合肥积极的投资政策和优越的营商环境。”“过去几年在合肥的发展实践,让我们相信合肥一定能够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在此次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上,大众、蔚来等企业负责人由衷感慨。这也印证了比亚迪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考察合肥基地项目时的感叹:“合肥干部敢担当、讲诚信、重效率,我对在肥项目发展充满信心!”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越来越绚烂的产业之花。当前,合肥市正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加速构建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为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合肥力量。

来源:安徽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