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维修

成都汽车修理厂(一辆组装汽车经历的搬迁)

时间:2024-03-23 浏览量:

友情提示:本篇为本头条号发布的都江堰东灌工程系列文章之四十七,请点一下“关注”,关注成功本头条号后,系统将自动推送更新,还可在本号“文章”栏查看《东灌记忆》合集,以及后续更新的《简阳文史资料》其他文章,既方便您收文、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如果你有故事,请进入本号点“私信”联系,我们将帮助你把故事发出来与人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辆组装汽车经历的搬迁


李远秀


1975年冬天,当三岔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的任务分配到镇金区雷家公社的时候,公社干部和农机站的一干人等有些激动,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组装的一辆解放牌汽车,要派上大用场了。

一辆组装汽车经历的搬迁

解放牌汽车在三岔水库移民搬迁中大显身手(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供图)


1971年,雷家公社农机站决定组装汽车。站长蔡中华负责安排,会计戢焜敦和知青吴林负责采购部件。戢焜敦是农机站的笔杆子,曾担任过《沱江日报》的宣传员,发表过散文。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紧张,交通、通讯也极不便利,戢焜敦和来自威远的知青吴林到成都驷马桥、温江大朗和重庆等地购买部件,要先到公社、区、县、省层层开好证明,一个部件就得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才能买到,所以只得住宿最便宜的旅馆。

成都汽车维修厂负责人庄维新安排去哪里买,他们就奔赴哪里。曾经多次前往威远金家沟煤矿,那是吴林的老家,吴林的父亲是煤矿井长,有很好的关系,帮了不少忙。从1971年到1973年将近两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川南川北川东川西穿行。已82岁戢焜敦回忆:“我们为了买部件有时需要办招待,喝过四块钱一瓶的五粮液,当时好心痛。当然只能偶尔喝。我们吃的苦是你们难以想象的。”

汽车总组装的那段时间,公社领导和农机站的成员们是兴奋的、激动的,也是幸福的。他们脸上时时带着微笑,走路神清气爽,无论干什么都觉得特别有劲儿。

在雷家永兴街场口的黄葛树旁空地处架上钢架,从成都请来汽车修理厂的专业师傅庄维新进行技术指导。农机站的戢焜敦、刘仲刚、孙廷林、吴林、刘廷英等成员全部参与到组装中来了(孙廷林和刘廷英是开拖拉机的,当时拖拉机是丰收二七和丰收三五)。这是一项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工作,有技术的出技术,有力气的出力气,有主意的出主意。对雷家人民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经常引来众人围观感叹;陶加明等老师还常常特地从十几里的高嘴步行前来看他们组装汽车;逢场天,看组装汽车的人会把场镇围得水泄不通!随着汽车大梁、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线路总成、驾驶室、水箱、方向机、仪表盘等等各就各位,耗时近两年、花费一万七千多元的雷家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就此诞生了。

一辆组装汽车经历的搬迁

老解放牌汽车(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安置在雷家公社的主要是龙云场镇上的几十户人家,要求1975年冬至1976年春完成搬迁安置。

为龙云场镇的胡明甫搬家那天,他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严肃地对戢焜敦说:“戢同志,麻烦你们把我那狗槽也搬到车上去,我养狗很顺利。你们要是不搬,我就不走。”似乎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也透露出了搬迁人对自家一草一木的珍视。

1975年临近春节,龙云公社集中拆掉100户搬迁房屋后,在安置房未完全建好时遭遇下雨降雪,300多人露宿在冰天雪地里。县迁委会陶文忠带领10多人的工作组赶赴现场解危,迅速转移人员和搬迁物资,由安置队腾出临时住处,并做好春节期间生活安排,帮助搬迁户度过了暂时困难。搬迁到雷家二大队一队的胡明甫之子胡焰回忆说:“1975年的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到处有积雪,冷得很,牙齿冷得嘎嘎响。我妈带着我们兄妹四人搬到雷家永兴街背后的庙儿山上,那间破旧不堪的保管室仓库四面透着风。估计我爸还在龙云忙,奶奶和姑姑也没有跟我们一起走。流离失所,倍感凄凉。一家人冷清孤单地过了一个难忘的年。那年我才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寒冷。一年后,在雷家学校对面修了草房。”

负责开车的主要有刘仲刚、吴林、干瑞长,戢焜敦、孙廷林等帮着联络需要搬迁的人家。戢焜敦回忆说:“一个人开,一个人负责押送和联络,白天黑夜都要开,真的是披星戴月。由于是泥路,下雨就只能休息,否则汽车打滑很危险。过年只休息了三十、初一和初二三天,毕竟人家搬迁户要过年噻。一般一次只能拉一家人,收拾东西装上车就要几个小时,所以几乎半天才能到达对口安置的所在大队。有时上车卸车都要打火把。从川藏当兵回来的刘仲刚师傅开车有点儿快,有一天晚上,估计他也太累了,一不小心在镇金区马家坳把一个老人家挂了一下,结果那老人的手臂粉碎性骨折,断了,一直没有接好,农机站一次性赔偿了五千元。出了事故后,刘师傅就去开拖拉机了,后来就是吴林和退伍军人干瑞长开车。”

1976年春天,镇金区雷家公社圆满地完成了简阳县搬迁委员会交给的搬迁任务,为革命搬迁、为建设出力、为三岔水库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李远秀,本名李英,简阳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