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维修

邯郸到黎城的汽车(邯涉铁路:我党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时间:2024-01-24 浏览量:
邯涉铁路:我党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邯涉铁路邯郸至磁山段灵山西坡山势陡峭,为减缓坡度设计的“之”字形线路。 张献伟供图

【阅读提示】

解放战争时期,曾有一条军工运输大动脉为我军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它,就位于我省的邯郸与涉县之间,名叫邯涉铁路。

如今,邯涉铁路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铁路修建史上,它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军民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一个壮举。

从涉县深山延伸出的军工运输生命线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修筑的第一条铁路,邯涉铁路的修建与解放战争推进的大背景关系密切。

解放战争进入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陕甘宁边区,并一度占领了晋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南及冀南大名等地。晋冀鲁豫边区人民一面支前,消灭进犯之敌,一面继续奋战,向后方转移物资。不少干部、工人向领导提出建议,从磁山起沿邯(郸)长(治)公路向西部涉县深山区修建简易铁路。

这个建议不无道理。因为修建磁山至涉县铁路,可以充分利用备战进山的各种矿山道轨和从平汉路拆下来的标准轨;所需枕木短且少,在本地易于解决;边筑路边运营,小机车能充分发挥作用;备战进山的煤矿铁路工人有了用武之地。如果战争形势好转,不仅可以支前运输,减轻群众负担,还可以建成一条铁路,培养一批铁路人才。如果战争持久打下去,形势紧张,就可以从东向西逐段拆除,把道轨、机车运进涉县深山区。

最终,这个建议被采纳,晋冀鲁豫军区和边区政府决定从磁山向涉县修铁路,先筑磁山至冶陶段。

磁山至冶陶段于1947年2月6日动工,至1947年8月建成通车。续修冶陶至乱石岩段,当年12月修成。

磁山—冶陶—乱石岩铁路修成通车期间,全国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由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转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

在此情况下,后方的主要任务已经由备战转变为战略进攻支援前线,而军工厂都在西部太行深山区,仅涉县西达兵工厂就月产“七·五”山炮弹6000多发,长治、黎城的军需物资也很多,从涉县、黎城、长治往邯郸运送军用物资,特别是枪支弹药的任务日益繁重。

老根据地的群众人担畜驮踊跃支前,但因路途遥远,繁重的任务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1947年10月,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决定加速修建邯郸至涉县铁路,邯郸至磁山和乱石岩至涉县两段同时分头施工。

邯郸至磁山段基本上沿用日伪时期的路基,于1948年3月修成通车。乱石岩至涉县段在沟谷中自行测量修筑,难度比较大,到1948年10月20日修成。至此,邯涉铁路全线通车。该路东起邯郸,往西经林村、康二城、武安、午汲、磁山、徘徊、冶陶、乱石岩、鸡鸣铺、井店、抵达涉县北关,全程103公里,沿途设有12个火车站,其中9个上水点。

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铁路

邯涉铁路的顺利建成通车是广大农民、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太行山巍峨险峻,山高沟深,一些地段的水文地质非常复杂。与此同时,晋冀鲁豫边区没有科技人才、筑路技术、钢材水泥,也没有制空权,修筑铁路,难度极大。

时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的杨立三,曾组织秘密踏勘队。他们化装成采药中医和农民,顶着漫天大雪,进山勘测线路。1947年1月18日,边区政府成立工矿局筑路处,以徘徊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勘测设计。他们边设计、边施工,千方百计节省时间。

大洺河河床宽约数里,河水湍急。当时峰峰矿上的外籍专家表示,没有钢材筑桥,世界筑桥史上尚无先例。即使购置、架设钢梁桥或巨型圆木桥,不仅需要半年以上时间,而且根本无法抵挡国民党飞机的轰炸。

但专家攻关组副组长耿振林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想法。太行山有五千年的石头文化和漫水桥史,有石匠师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以石(桥)代钢(桥),设计漫水桥,桥上桥下皆可过水,不怕特大山洪冲击。特别是潜水桥方案,敌机看不到水下潜桥,假使摧毁了石桥,也能就地取材,尽快修复。此方案同时解决了桥梁、洪水和敌机轰炸几方面的难题。

后来,在大决战关键时刻,国民党军机几乎天天炸桥,但没有一次成功,邯涉战备铁路始终畅通无阻。

邯郸至磁山段灵山坡度太大,为减缓山体坡度,确保运输安全,工程师李芝圃巧妙设计了“之”字形线路,在大山陡坡上,火车先往西走一段,攀高一层,然后折返再往东走一段,再攀升一层,在原有有限回旋余地的半山坡上,一举解决了火车翻越山岭的问题,当地乡亲们称为“回车岭”。

这条与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八达岭段神似的灵山“之”字形铁路,先是潜入河流,再与铁路潜水石桥衔接在一起,构成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绝。

邯涉铁路的修建,不仅倾注着边区专家的智慧,更见证着边区人民的艰辛付出和巨大牺牲。

在续修冶陶至乱石岩段时,横亘在涉县鸡鸣铺与偏店段的尖饼岭,是阻隔山西、河北的一座大山,又是进出根据地腹心涉县的必经之路。

1948年春,解放洛阳的消息传来,筑路队倍感振奋,决心赶在雨季前移开尖饼岭,贯通岩涉铁路。

为移开尖饼岭,涉县出动民工15万人次,开山劈岭,平沟填壑,车拉人抬运送枕木。各县民兵分批开进尖饼岭,县委书记、县长深入工地第一线,民兵团、营、连、排、班立下军令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挖山运动。

《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史》记载:为达到不超过30/1000的坡度,测量队员利用简陋的仪器准确地标明线路,筑路民工硬是在岭上开出一条20多米深的路堑。

修筑铁路过程中,边区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时任涉县县政府建设科科长的江志胜曾撰文:“一天下午在东寨村西索堡中队的工地上,突然出现滑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坡下袭来……一个民工没有跑掉,被压住。马上组织刨人抢救,刨出后人已不行了。”即便这样,边区群众仍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入铁路的修建中。

为解放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1948年10月19日,从邯郸发出的第一列工程车,鸣着长笛,驶入位于涉县城北关的火车站。

新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刘建章,在现场给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打电话:“董老您好!邯涉战备铁路铺轨进终点站涉县火车站,第一列工程车已进入车站,10月19日邯涉战备铁路全线贯通。”

董必武立即拨通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电话,向正在研究南线战勤保障工作的周恩来报告:“邯涉战备铁路,太行山出山钢铁栈道今天全线贯通。提前了十天。”周恩来喜出望外:“我们有钢铁快速反应线了!邯涉解了中央的急。”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邯涉铁路全力投入到军运当中,把太行山根据地的军火快速运往前方。

“边区人民修筑的这条‘栈道’,传奇般地将黄色炸药运往淮海前线,若晚十分钟,炸药跟不上,黄维就会跑掉。”歼灭黄维兵团后,刘伯承北上西柏坡路过邯郸时,曾动情地说。

刘伯承所指的这条攸关淮海战役战局的“栈道”,就是邯涉铁路。淮海战役期间,正是借助这条“栈道”,一趟能运30吨弹药的军列,从涉县到邯郸,只需几个小时便可到达。若换成牲畜,运送这些弹药需要400头牲口,最快也要3天。

邯涉铁路的通车,连通了平汉铁路、陇海铁路。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我党在郑州接收陇海、平汉铁路,打通商丘,建立总兵站,胜利架起了“太行山—淮海大陆桥”,形成一条火车、汽车联运相结合的千里后勤保障线,拉近了燕赵大地与解放战争最前沿的距离。

不仅是对军事,邯涉铁路的修建对繁荣边区经济,增加人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铁路领导干部和专业队伍。

1949年9月,为尽快恢复平汉铁路通车,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邯涉铁路磁涉段被拆除,移铺平汉线。

邯涉铁路虽然运营时间不长,但其支前运输、沟通物资交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展示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将永载于共和国的筑路史册!(张献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