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维修

汽车修理工书(《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时间:2024-04-24 浏览量: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生活对真正的人来说很艰难?


有条戳中痛点的评论如是说:生活需要动力才不会迷茫,而兴趣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而真正的人,就是那些愿意保持生活的细节,不断探寻自我的人们。


关于理想,关于生活,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但我们都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条艰难的逐梦之路,到底该如何读懂自己?


为了让大家理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曾任《生活》杂志主编的张泉,历时一个月,拜访了云集在景德镇的几十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陶艺家后。携《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动身前往宝岛台湾,开启一段寻陶之旅。而这段旅途,探访了16位中国台湾的著名陶艺大师,而他们与陶土的故事,汇集在这本由浦睿文化出版的《陶艺美学录》中。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初衷,艰辛,转折,以及成功烧制理想作品的过程,让读者真正体悟到艺术家杜尚所说:最好的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作者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递陶艺的文化传承,更是要告诉人们,在生活这条道路上,读懂自己才能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而为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01 选择一条孤独的路,将它走成坦途


保罗·科埃略在《炼金术士》中有一句名言: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日月星辰也会连成一线来帮助你完成。


现龄79岁的台湾陶艺家蔡晓芳老师,并非出生于陶艺世家,年少时因为家里经济困窘,在父母的期盼下,他报读了电机专业。但,24岁那年,他毅然放弃了工程师的行业,投身陶艺创作。经过一轮技术培训,他的专注得到日本导师的认可,并推荐他去日本留学,学习釉药的配制,而釉药正是陶瓷的奥秘之处。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当他学成归来,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可所遇非良人,合伙人学到技术后将他逼走。于是,他开始自己创办工作室,于1975年,成立了今天的台湾名窑——晓芳窑。1981年,日本陶艺家吉田耕三打算在台湾举办一场中日陶艺联合展览,他邀请了很多日本陶艺界的巨匠,结果本地的参展队伍,临时找来展品充数,令日本陶艺家愤然离去。当吉田耕三在台北街头,偶遇蔡晓芳的作品,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将他的作品刊登在杂志上,给予美誉。


随后,蔡晓芳在荷兰女王邀请下,修复家族之宝——冰裂纹青花瓷盘;又将国画大师在花瓶上绘制的岁梅图转印、烧制;更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仿制五代、宋、元、明、清的陶瓷文物。正是他的专注,延续了近千年的工艺传统。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有人说,他的技术已超越宋代,他却说一切只是运气。事实上,对他来说,创作虽苦,却能使身心得以净化。这既是他兴趣所在,也是他认定的终身事业。无论这条路走得多孤独,他都能专注投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一旦有了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能为自己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时,生活便能活成一首诗。本书作者给予蔡晓芳老师最中肯的评语:有些成功,无关天赋,无关运气,只是在经历中自我重塑,时间见证一切。


02 世上没有好走的路,只有当下的感觉


有人说,心无杂念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可怎样做,才能心无杂念呢?


七十出头的杜辅仁,曾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在他迷茫无措时,陶艺闯进了他的生涯。如今的他,就像隐世的高僧,身穿粗布蓝衣,笑起来豁达圆融。他所理解的陶艺美学,其实就是适合生活的,就是艺术。比如,他喜欢插花,就会制作花瓶;他喜欢食物,就会制作餐具;他喜欢喝茶,就制作茶具。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换句话说,你想要什么,就用心做什么。一个人,只有心思简单了,才能活得通透。与其他陶艺师不同的是,他随性自在。当他想学佛时,他便会去缅甸剃度出家。在这期间,他静坐禅修,放空自己,感悟佛塔的智慧。在他的认知里,喝茶需要正念,才能找到那份平常心。当逆境来临时,学会顺其自然地处理问题。因此,他所制作的茶碗一气呵成。


作者在书中提到,当别人在谈陶艺的制作技术、方法、过程、造型、上釉,以及变化与发展时,他仍热衷于抽象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任何作品,需要投入感情;任何生命,需要用心经营。在打动他人之前,先感动自己。就像1983年,他离开了机械枯燥的做陶工作,因为那无法勾起他的激情,于是,他加入天母陶艺教室,实实在在地感受泥土的生命力。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或许别人看他,活得潇洒。但,那不过是经历过彷徨过后,有了刻骨铭心的认知。在别人面对负面人生,不断抱怨与自怜时,他却淡然处之。如他所说:这世上什么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只是当下你的感觉。换一个角度,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台风虽然猛烈,会带来毁坏,却也能产生能量。


人生的路起起伏伏,不存在哪条路特别平顺,哪条路特别坎坷。只有经历不同阶段,遇事学会调整心态,才能接近自然,找到一条令自己感到舒服的路径。


03 所有的路,最后都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美国作者霍德华·法斯特曾说:假如你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完全孤独的,你就把这种孤独用作你的安慰和你的力量。


很多人害怕孤独,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与自己和解,独自一人时,便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苦了大半辈子的陈九骆,年近50岁,才开始了做陶。在那之前,他遭遇了人生低谷,生意失败,婚姻破裂。一无所有的他,在三芝山上租了一栋杂草丛生的房子。这一租就是15年。期间还试过一整年没有交房租,实在混得落魄不堪。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不知道该说是生活抛弃了他,还是他放弃了一切,最终,他选择陶艺,想借此重塑自己的人生。他就像一杯苦酒,饱含辛酸。当一个人尝尽了人生极苦,他的气息就会莫名地散发出一种悲戚。正如他用一句诗来形容当时的心境: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陶艺师杨文霞说:泥土是中性的,你给它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而这句话用在陈九骆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他的内心万般皆是苦,因此,在烧制“樱瓣”的过程中,因技术不稳定,作品全军覆没。因为没有掌握调试的技法,两年后,他的“江雪”系列作品又一次失败。当人们越想解脱,却没有找到解脱之法,那种焦虑与烦躁就会缠绕不散。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但是,无论此时经历了什么,生活都还得继续。他不断尝试,最终,作品有了温度。他这一路的不易,恰恰投射在他的杯具上。虽然里外呈现的是坑坑洼洼的状态,却是反映了生命的裂缝,在经过千锤百炼,变得圆润,烧掉了过去的不幸,也烧出了理想的道路。


他,如同苦行僧,通过修行,遇见了心中的佛。然后,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成就了现在与未来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大多数寻找自我救赎的平凡人,他们必经之路。


04 结束语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像蔡晓芳敢于挑战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目标坚定,专注而投入;像杜辅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摸索前行,闯出了一条贴近内心的自在之路;又或像陈九骆那样,历尽生活的苦仍不妥协,终得解脱,与自己和解。


作者张泉,编写的这本《陶艺美学录》,透过蔡晓芳、解致璋、陈景亮、邱焕堂、叶文、杜辅仁、江有庭、陈九骆、陈正川、张清渊、杨文霓、李宗儒、田承泰、王文德、王宏祥这16位陶艺师面对困苦时的人生选择,如何苦苦挣扎去改写命运。让人们在一杯一壶的制作过程,学会读懂自己。

《陶艺美学录》:艰难的人生,读懂你自己才能知道路该怎么走


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陶艺家,就有一千种活法,而在他们的眼里,生活无论悲喜,都能创造出美感,而这种美,必然藏着深刻的灵魂。


那么,此刻你读懂自己了吗?


欢迎留言,关注我@随言草创,一起学习爱与成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