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维修

佛堂汽车修理(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时间:2024-04-24 浏览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佛堂老街的所有店铺也不得不关门歇业。如今疫情平稳向好后,佛堂老街传统的手工作坊怎么样了?生意还与从前一样兴旺吗?……

近些天,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访了佛堂老街,探访那些一度按下暂停键的市井生活。

“叮当、叮当、叮当……”一走进老街,远远就听到清脆悦耳的铁器、铜器捶打声。

记者欣喜地看到,打铜罐的、打铁的、做锡壶的手工艺人,正在埋头制作各类生活器具;做梨膏糖的、制作糕点的……这类传统手工作坊,也已开张营业。随着游客日渐增多,佛堂老街上的传统手工艺,已慢慢恢复往日的生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佛堂老街作为义乌传统非遗项目的汇聚地,在一批老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留住了人们的记忆与乡愁。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他制作的铜勺恰如其分地掌握好重心,始终不会翻倒。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细细打磨,让铜器更光亮,给产品有一个好的外观卖相。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张祖明40 多年的生命时光,就在悠远的捶打声中悄然度过。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张祖明在认真琢磨铜壶加工工艺,让自己制作出来的产品成为工艺品。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做铜壶的部分工具。

打铜器匠人:一錾一刻 传承技艺

4月23日,记者走进佛堂老街张祖明的铜器店里,只见他正挥起锤子用力地敲打着一块铜板,准备制作一只铜炉。

他告诉记者,现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老街上的游客基本恢复到日常状态,老街上各家店铺的生意也日渐好起来了。订制铜器的生意,也比预期的要好得多了。他早上8点开门,经常要干到晚上10点,才能关门打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拥有铜器制作手艺的张祖明,开起了一家铜器店,至今已有41个年头,经他之手打造出来的铜炉、铜锅、铜壶,多得已记不清数目了。

铜器产品制作,工艺并不简单。将一块铜皮制作成一只铜壶,需要经过打样、剪切、敲打、焊接、抛光等二十多道工序。通常要用到的锤子,就有大大小小十多种。

一块铜片,一把锤子,叮叮当当地千锤百打,起锤要有力,下锤得细腻。反反复复敲打之后,铜片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变脆,这时得把铜片放在火炉子上重新加热,然后,再继续锻打。这个过程,行话称之为“退火”。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制作成功一把圆形铜壶,前后大约要花费二三天时间。

张祖明今年已快60岁了,但他仍然醉心于一錾一刻之间,传承着这份传统手工艺活,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怨无悔。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王桂芳在纳鞋底。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王桂芳做的布鞋,结实又耐穿。

老妈妈纳的千层底

“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王桂芳阿姨一直生活在佛堂老街,做鞋已有40年。她说:自己小时候,农闲时或者下雨天不上工的时候,妈妈总是拿出针线筐,在油灯下做鞋。穿着妈妈做的鞋,特别暖和、透气。

她传承了母亲的手艺,手工制作的布鞋远近闻名。不少外地来佛堂游玩的游客,都会给自己买双布鞋。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附近的居民,钟表坏了,总找她修理。

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下)

楼竹青在专注地修理钟表。

钟表修理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楼竹青从事修理钟表行业,已有37个年头,店铺搬到佛堂老街20多年。修表时,为了集中注意力,她必须紧闭一只眼,另一只眼上夹着一只放大镜。时间一长,钟表匠的眼睛就会变成一大一小的。她幽默地调侃:自己干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当。

如今,随着电子表的流行,加上大多数人都已习惯了用手机看时间,相较于过去,需要修理钟表的人越来越少,单纯修钟表维生已日渐艰难。不过,她对这个老行当还是难以割舍,这辈子都要坚持做下去。

(原标题《佛堂老街 匠心依旧 (下)》,原作者盛庆乐 蒋筱兰。编辑童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