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品牌

金坛长安汽车(省内高手如云,常州为何能抢到动力电池?)

时间:2024-04-24 浏览量:
省内高手如云,常州为何能抢到动力电池?

常州金坛区乡村风光,现在是动力电池产业主要聚集地之一。 (视觉中国/图)

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3931.HK)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第一家动力电池企业。

中创新航是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上半年装机量全球排名第七。其总部位于常州市金坛区,9月末一个工作日晚8点,这里依然人流车流不断,临街的厂房灯火通明。

中创新航方圆12公里内,还盘踞着一众动力电池链上企业——另一家电池厂商蜂巢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厂商贝特瑞(835185.BJ)、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厂商海目星(688559.SH)等。

这些企业也只是常州动力电池产业的一角。

据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2022年上半年,常州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全市规模以上动力电池产业累计完成产值566.9亿元,同比增长91.8%,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6.9%。

目前,常州拥有的动力电池企业超80家,产业规模超700亿元。在动力电池上下游32项关键环节中,常州集聚的动力电池企业覆盖30项,产业链完整度达94%。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2021年GDP为8807.58亿元,在江苏省13个城市中位列第5,全国排名25。但常州的存在感一度不高,不少人的印象止步于“苏锡常”。

一贯“低调”的常州,何以长成动力电池之都?

“一条龙”模式

“其实常州在历史上就是个明星工业城市。”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市汽车工业办公室)处长孙志宏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早在1970年代,常州在工业上已形成多条“龙”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现在说的产业链”。

1980年代,常州依靠乡镇企业的崛起,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城市。

据常州市政府发布的数据,1983年,常州一市三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634家,集体企业占87.4%。其中,市区工业企业443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100个。进入新世纪后,传统制造业强市常州面临着产业升级。

孙志宏解释,一个城市在更新产业时,通常会选择链路长的大产业,比如房地产、汽车等,“产业链越长,产业的带动力就越大,给城市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税收贡献和就业岗位等实绩”。

他坦言,常州不是资源型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在省内排不到前列;区位也相对劣势;上海和省会南京的“风”经过苏州和无锡之后,到常州所剩无几。“我们的优势在于工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配套能力强。”

于是,常州盯上了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两个行业的发展高度同频。

2009年,常州市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五大产业。其中包括要实施“产业航母计划”,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常州市在三年内累计向五大产业下拨扶持资金17.4亿元。

2016年,常州市政府发布《常州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将常州“建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无心插柳柳成荫”

同一时期,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经历“大浪淘沙”。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进入野蛮生长的快速增长期,企业数量在2016年最高达145家。主要原因是巨额补贴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对动力电池产生强劲需求,从而吸引大批企业入局动力电池市场。

2018年,杨凯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简称中汽中心)天津总部调往常州,负责中汽中心情报所常州分所的工作。

中汽中心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1985年,中汽中心经国家科委(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为汽车行业的科研机构。

“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杨凯是常州人,此次回到常州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之后不久,他所在单位便受到常州市发改委的委托,开展当地动力电池产业调研。

杨凯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当时动力电池市场并不明朗,政府投入其中需承担很大风险。“实际上有赌的成分,但地方政府布局早是常州动力电池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以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为代表的金坛区和以宁德时代子公司为代表的溧阳区,现是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核心聚集区。

2015年,当时总部还在河南洛阳的中航锂电,在常州金坛区落地了一个年产120GWh的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规划用地1000亩,总投资预计125亿元,是当时中国锂电生产行业中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项目。

中航锂电成立于2009年,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参与投资创办,主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发展初期,有国企背景的中航锂电一度是中国装机量最多的动力电池企业。

2017年后,因为三元电池起势加上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中航锂电陷入亏损危机,令其母公司成飞集成(002190.SZ)进入退市边缘,2019年变为*ST集成。

此时,常州市金坛区政府出手救助,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中航锂电的实控人,中航锂电总部变为常州。

之后,中航锂电变更技术路线,为乘用车供应三元锂电池,成为广汽集团的主供应商,并拿下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小鹏汽车等客户。2021年11月,中航锂电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创新航。

2019年6月底,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产业转型升级处(省汽车工业办公室)推动成立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创新航为首届联盟理事长单位,杨凯出任该联盟秘书长。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像常州市金坛区政府控股中创新航这样的事情在动力电池领域比较少见。“政府需承担的风险变得更大了。这说明当地主政官员敢于冒险尝试新事物,地方政府灵活度比较高。”

此外,他曾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落地前后是两副面孔,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比较好,政府承诺大部分能到位,服务意识强。

2021年,时任金坛区委书记狄志强在一场座谈会上表示,“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带动发展了一条较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多位受访者提到,狄志强影响了多个重大项目落地常州。

狄志强从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一直在金坛任职。2021年10月,狄志强就任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省内高手如云,常州为何能抢到动力电池?

2022年9月末一个工作日晚8点,中航创新门口依然人流车流不断,临街的厂房灯火通明。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图)

“没钱就没产能”

救中航创新于危难之后,常州持续投入“真金白银”。中创新航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中创新航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0.18亿元和1.12亿元,收到的政府补助及补贴为3.09亿元、1.35亿元和3.65亿元。

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资金是最重要的。杨凯解释,通常建设1GWh项目,仅设备投资就需2亿元左右,“没钱就没产能”。

2022年10月,金坛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文称,金坛区政府与多家银行就新能源产业发展签订了35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市级银行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签约授信近150亿元,还设立了100亿元产业创新发展基金。2022年至今全区动力电池企业新增贷款超22亿元,为制造业贷款增量的30%。

上文还称,金坛区专设动力电池企业上市推进专班,紧密对接交易所、证监部门,用好用足“绿色通道”政策,为企业上市清障碍、加速度。中创新航IPO的历程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2018年,金坛区迎来了另一个动力电池种子选手——长城汽车(02333.SH)剥离其动力电池事业部,在金坛区成立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蜂巢能源)。

对于蜂巢能源,金坛区再度不惜重金。

长城汽车公告显示,根据常州市金坛区财政局下发的《关于下达长城汽车新能源动力系统项目产业扶持资金的通知》,其子公司蜂巢能源在2018年收到常州市金坛区财政局拨付的2亿元产业扶持资金。

2021年10月,投资额为150亿元的蜂巢能源四期项目在金坛开工。主要建设年产约4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及总部办公大楼、研发中心等。

近两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的装机量在国内均排名前十。2022年1月,中信证券披露与蜂巢能源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江苏证监局同意备案。

在龙头电池企业的带动下,由北汽集团、北京电控和韩国SK集团(034730.KS)三方合资成立的电芯企业北电爱斯思,头部动力电池材料厂商贝特瑞、当升科技(300073.SZ),全球最大的隔膜供应商恩捷股份(002812.SZ)等都有重大项目落子常州金坛区。

2016年,金坛区隔壁的县级市溧阳引入了宁德时代(300750.SZ)子公司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苏时代),致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

如今江苏时代已成为宁德时代最大子公司,对其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

在宁德时代的带动下,负极材料厂商璞泰来(603659.SH)、结构件企业科达利(002850.SZ)、全球最大的电解液供应商天赐材料(002709.SZ)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也先后在溧阳布局。

上下游企业集聚带来的是既有竞争又能合作的市场活力。

“他们发言时通常会说一句,‘我们看其他兄弟企业也在,一些具体数据就不讲了’。”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市汽工业办公室)科员方健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在一些产业座谈会上,电芯企业总是相互提防,但它们会和结构件、正负极材料等上下游企业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产业集聚的氛围形成,有很多项目主动找上门,这对江苏省面积第二小的常州来说,喜忧参半。

孙志宏举例称,一家在常州有生产基地的头部隔膜企业本来还想继续投资扩产,但鉴于常州紧张的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等原因,最后去了南通。还有一些项目因为同样的原因去了苏北。

“我们现在不是引资,而是招商选资。”孙志宏说,现在常州的开发强度已处于高位,项目选择上要优中选优。

人口涌入

实际上,孙志宏也是在2017年从其他部门调来现在的岗位,此前他对动力电池产业知之甚少。

“一直到2020年,还有人问(动力电池产业)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孙志宏回忆,外界担心不到三五年,动力电池就被其它产业替换了。

“从结果看,我们选对了。”孙志宏认为,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赶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

2020年,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超270亿元,2021年产值突破700亿元。“今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大概率在1100亿—1200亿元之间,有望达到1200亿元。”孙志宏估算。

动力电池企业集聚,常州市人才引入数量增长迅速。据常州市人社局发布的《常州市人才引进白皮书》,该市在近两年吸引人才超过17万人。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曾在采访中表示,2021年选择常州的十余万人才中,有相当的比例进入动力电池产业。

一位动力电池企业高管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今年我们一些员工离开会选择去常州,他们不一定选我们这行,也会进入其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他所在的公司在常州建有生产基地。

为了吸引人才,常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涵盖买房补贴、人才公寓、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父母养老等。

据新华日报消息,2021年常州市提出要用3年时间建成人才公寓10万套。截至2022年8月,人才公寓已开工6万套,竣工3.5万套,入住2.7万套,入住率超过77%。

一位常州资深动力电池行业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两家动力电池材料企业的老板、领导团队把家分别从北京和深圳搬到了常州。“买房有补贴,孩子来了就上最好的学校,家庭方面就没什么顾虑了。”

据媒体统计,常州的常住人口在2011—2019年间变动不大,在470万人左右。从2020年开始,常州人口开始快速上升,至2021年底,常住人口达到了535万人,两年人口净流入超60万。

即便如此,常州仍处于缺人状态。

“管理人员缺,一线员工更缺。”孙志宏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产能爬坡期,企业都缺人。最近还有企业联系他,希望他能帮忙介绍员工、对接高校。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