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行业趋向冷静:人形机器人仍需打磨,用比赛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澎湃新闻记者 秦盛
具身智能的“iPhone时刻”何时到来?人形机器人做通用还是做专用?为什么要开展人形机器人比赛?人形机器人如何真正走向场景落地?在5月29日的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上,参会嘉宾激烈探讨着目前面临的问题。
“在机器人界已经叫‘狼来了’,叫了好几遍了,1980年代的美国,后来日本、韩国又来过一轮,咱们今天又在谈具身智能,我们是不是能真正踩着这个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
他认为,目前的技术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指数型的增长带来了非常好的赋能机会,但能够支撑“涌现”的具身智能、“iPhone时刻”5年内还实现不了。不过,大部分的工业装配、零售、医院、农业等部分比较容易的场景,应该逐渐由具身智能、专业机器人实现。而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又能下地干活、又能在工厂干活、又能伺候老人,还需要进一步深耕10年、20年,不断打磨。
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也对很多论坛、发布会、研讨会上大家都在思考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首先,做通用人形机器人还是做专用机器人?“‘通用人形+专用工具’,打造真正面向专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这是应该坚持的。”
怎么看制造业开始做人形机器人?“其实人类机器人很明确,40%是数字经济,60%是实体制造业,就像谷歌,是换品类而非换赛道。”
如何组织协同?“开源+标准。”
为什么要开展人形机器人比赛?“看人形机器人,一是体能,二是技术就绪度,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智能等级的分类。我们定义场景来促进,对走出实验室,又害怕直接走进场景的人而言是不错的平台。”
那么,人形机器人如何真正走向落地?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主任郑军奇认为有三大趋势。
一是从简单到复杂,别一下子跨太大;
二是技术要慢慢收敛。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有很多技术,甚至有学者称技术体系还没有固定。当面向某一个应用的时候,至少在那个层面,技术基本会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是机器人实现一些功能后还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此次进行的大赛,一定程度上也孕育着应用场景。对于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而言,从企业和实验设施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才是第一目标。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具身智能似乎不再如前两年那般“热火朝天”,大家都开始趋向冷静,思考如何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 深圳无人机企业将出境参加多个展会
- 辽宁省出台《措施》为人工智能产业引才育才实施全周期服务
- 618电商新观察:“平台+产业带”撬动“新变量”
- 截至今年5月,“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总交易3.79亿笔
- 整治行业乱象!国家医保局着力统一规范美容整形价格项目
- 雄忻高铁雄保段跨京广高铁转体桥成功转体
- 国家外汇局:5月银行结汇13861亿元人民币 售汇13051亿元人民币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襄垣:向“林”发力 借“绿”生金
- “反向开票”助力中国资源回收业
- 李云泽:进一步拓展金融开放广度和深度
- 报告称一季度中国PC出货量大涨 市场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
- 罗马仕召回超49万台移动电源: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风险
-
“电子皮肤”诞生记 从“艰难出生”到“跨界新星”
2015.12.16 -
“贴地飞行”!7秒冲刺时速650公里,我国磁悬浮技术获新突破
2015.12.16 -
大湾区首个“家到家”跨境医疗服务上线,平安健康险助力健康湾区建设
2015.12.16 -
正式官宣:酒店即刻签约入驻京东,参与“PLUS会员计划”享最高3年0佣金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