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打开发展思路 推动物流业一路向“新”

脐橙“坐”无人机“飞出大山”,货物拥有“电子身份证”,新能源充电桩分布越来越密集……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身边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些有速度、有质量的服务背后,正是科技创新对物流产业的赋能。
近年来,我国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物流运行总体平稳,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额增速稳中有升,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与此同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降本增效仍需深化、运输结构仍需优化、物流体系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用以往的眼光来看,要打通物流产业这些发展堵点,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健全物流体系等。然而,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多变,物流产业通过传统的管理、制度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优化结构的空间已较为有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物流产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谋求创新,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数字化、智能化是物流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今,数字化新技术、新装备已经在仓储、运输等供应链服务的各个环节渗透。比如,浙江绍兴如润纺织品公司使用互联网货运车辆后,实现了车货快速智能匹配,运输成本降低近70%,货运效率提高超50%。这样一来,信息处理更集中,决策效果更精准,企业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自然也更满意。
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也是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过去一年,我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港内集卡清洁能源使用率占比超过60%。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95%以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这为更多新能源车辆的投用提供了保障。物流绿色化转型举措加速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降本增效,更释放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
此外,低空空域开发、低空经济壮大拓展了物流业创新的空间。未来,“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等多种运输方式立体联动,从而更好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提升运行效率。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为推动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其实,无论是数字化应用,还是绿色转型,抑或扩展低空经济发展空间,物流产业创新,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和行业经营效率,从而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这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在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具备创新实力,也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接下来,要继续打开创新思路,推动物流业一路向“新”。到那个时候,物畅其流、货通天下,创新场景将源源不断涌现,物流产业的变革景象也会更加动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 广东首个千万元级林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 上市公司看封关:“希望实现‘海南产、东盟用、全球销’”
- 今年前9个月四川动力电池产量达168.1吉瓦时
- 2025年1-9月全国吸收外资5737.5亿元人民币
- 超800家企业参展 第86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开幕
- 中新健康丨为什么爬山不能穿太大的鞋?
- 王文涛:“十五五”时期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 “政校企”联动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 多举措推动学生、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 韩文秀:“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七个方面
- 1-9月中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3615亿元
- 中芬青年创新产业对接活动在京举办 搭建长效化国际平台
- 今年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区出口破万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
长城 Hi4 技术体系斩获“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喜报传遍都江堰
2015.12.16 -
AI“爆炸性渗透”大周期:一场文明范式的迁徙
2015.12.16 -
政策显效 市场信心增强:税收数据稳步回升 经济向好态势不断稳固
2015.12.16 -
净水器市场增长明显,阻垢剂真的威胁健康吗?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