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档案修复师达珍:38年修复上万件历史档案
中新社拉萨8月17日电 题:西藏档案修复师达珍:38年修复上万件历史档案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我是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培养的第一批档案修复人员,到去年年底退休,38年间参与修复了上万件历史档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退休修复技师达珍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档案承载着西藏的历史记忆,她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档案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1980年10月,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成立,后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1987年,国家拨付7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建设经费,在拉萨西郊修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自治区档案馆。
图为8月14日,退休后的达珍(中)在西藏博物馆修复室传授档案修复技术。(受访者供图) 1987年,正在就读高中的达珍被招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当时对文物、文献保护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她回忆,但慢慢接触后,逐步认识到这些档案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见证。
1989年,达珍第一次走出西藏,赴北京学习专业古籍修复技术。“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和父母。”她说,当时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学习了将近半年,掌握了档案修复及装裱字画等技术。
达珍介绍,西藏档案95%以上为藏纸,其余为宣纸、竹棉纸等,每种材质都需要特殊处理。
2008年,达珍赴上海学习纸浆补洞技术。上海市档案馆帮助改良了德国的进口设备,使其适应西藏档案的特殊规格。经过反复试验,她带领团队成功掌握这项技术。
在38年的职业生涯中,达珍修复了大量珍贵历史档案,其中包括清代皇帝颁发给西藏地方的圣旨、敕令以及慈禧亲绘的《茶兰图》等。“《茶兰图》是清代比较典型的一幅,因为是慈禧亲笔绘画,然后赐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她介绍,修复时发现原字画中间有裂痕,还有一些残缺边缘以及中间断裂的现象,她带领团队重新揭裱,成功修复。
达珍特别强调档案修复和古籍修复原则有所不同,档案修复原则是保持原貌为主,古籍修复原则是修旧如旧,“因为档案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凭证,所以我们不会补全任何残缺信息,主要是保护并修复纸张的破损部位”。
2016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蒙满文档案的抢救保护和编研工作,完成馆藏1394件蒙满文档案的编目整理和汉译工作。达珍也参与了该项工程的抢救保护工作,“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元代、清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相互交融的历史画卷”。
2025年7月9日,达珍(左一)在西藏大学古籍修复室为2024级中国古典文献学(藏)学硕士研究生指导古籍修复。(受访者供图) 2020年,总投资超4亿元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新馆主体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现在的工作条件和档案抢救保护以及编研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达珍说。
达珍退休后被西藏大学文学院邀请担任古籍修复指导老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档案修复指导老师以及西藏博物馆档案修复及字画装裱修复指导老师等。她认为目前西藏文献修复的专业人才仍然紧缺,希望能够加大培养力度。如今退而不休是希望能为守护西藏历史记忆继续尽一份力量。(完)
- 多穿点防感冒?感冒从来不是“冻”出来的!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
- (校馆弦歌)穿越时光的对话:在黄大年纪念馆读懂“至诚报国”
- 粤近一周新增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2086例 疫情波动下降
- 应聘群演被要求先交6980元培训费 记者调查短剧群演招募乱象
- 起点:东风航天城 目的地:酒泉航天镇 这条航天路通车啦!
- 冷空气助华南降温 东部和南部海域警惕持续性大风
- 退役军人事务部成功确认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
- 江金权:《建议》共15个部分61条分为三大板块
-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
- 身体这3种小毛病,饿一饿可能就好了
- 京津冀大学生信息安全网络攻防大赛在津落幕 共促区域数字安全发展
-
帮孩子提升肌肉力量,要运动,还要精准补充营养
2015.12.16 -
使用“智驾神器”自己坐副驾睡觉?判危险驾驶罪!
2015.12.16 -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2015.12.16 -
牛奶vs豆浆,到底哪个更营养?更适合你?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