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要重塑“阅读观”(杏坛随笔)
近期,一项面向青年群体的媒体调查显示,当代年轻人的阅读形式和场景呈现多元化:超七成受访者仍钟情于购买纸质书,半数人群同时选择电子书、听书平台等数字载体,图书馆、书店、书市、书展等阅读场景越来越受到青睐。
知识博主把名著精华浓缩在短视频里,有声书将网络小说演绎得声情并茂,读书会、线上书友群等新型阅读社群不断涌现……阅读方式“百花齐放”,为年轻人读书提供了更多“打开方式”。但相比于啃一些“大部头”,很多年轻人似乎更偏爱通俗的作品、影视的改编和有趣的解说,习惯于用别人的视角代替自己阅读,对原著经典反倒有些敬而远之了。
在技术迭代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阅读形式从静默的文字表达转向多维的感官体验,这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我们在肯定数字阅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另一个亟需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碎片化、快餐化、功利化的“浅阅读”“快阅读”渐成趋势,如何培养年轻人“深阅读”“慢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而是需要教育在价值与方法上进行有效牵引。尤其是在大学阶段,正值一个人精神和品格发育的关键时期,更要注重对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涵养。然而,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有时过多注重课堂学习和考试,缺少对学生日常阅读特别是深度阅读能力的锻炼,经常是生硬灌输多、启迪引导少,机械背诵多、深入理解少,难以形成真正的严肃阅读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育也需要重塑自己的“阅读观”,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比如,不仅要对学生有阅读经典著作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开设阅读课、考察阅读能力等方式进行恰当引导,形成一种阅读的“牵引力”。青年学生通过对名家名作进行阅读、感悟、思考、辨析,积累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丰富了自己,健全了人格,也达到了教育的重要目的。而由此养成的深度阅读习惯,更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阅读,是一种经典有效的学习方式,“开卷有益”的哲言永不过时。在“花式”阅读盛行的今天,大学开展阅读教育更需要把握好“快”与“慢”、“浅”与“深”之间的关系。
(作者郑志峰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 第 09 版)
- 最高法就数据权益指导性案例答记者问
- (抗战胜利80周年)“拉布布”等风靡世界 马朝旭:续写中国和世界交流互鉴故事
- 云南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以语言互通促民心相通 用文化互鉴践亲诚惠容
- 暑期蛇类活动频繁 如何避免被蛇咬伤?
- 税务部门曝光4起骗享税费优惠偷税案件
- 以产品思维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 外交部:中阿博览会已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 最高法首次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 这种插线板早已被禁用!家里有的尽快扔掉
- (抗战胜利80周年)马朝旭:元首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纵容台湾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窜菲答记者问
- 女孩长期歪头写字致单眼近视
-
九三阅兵倒计时!这个“预告”必看
2015.12.16 -
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 网警侦破因支付密码简单而被盗刷案
2015.12.16 -
一个晚餐坏习惯 可能让血糖失控 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影响
2015.12.16 -
第一视点丨基层冷暖放心上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