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出不当行为 家长如何有效沟通
“你为什么这样做?”“你为什么总这样?”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做出不当行为时,家长习惯性地问“为什么”,往往自带质问与指责感,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御心理,把问题通推向僵局。
到底该如何表达才能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8月25日,记者联系采访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医生刘婷。对方表示,其实只需将“为什么”换成更共情、更温和的表达,先安抚孩子情绪,再解决问题,就能快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主动敞开心扉。
刘婷分享了五个实用的替代技巧及场景示例:
1.用“我看到、我注意到”描述事实,减少防御。先客观陈述观察到的现象,不急于评判或追问原因,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平等对待,从而放下抵触。比如孩子把作业本撕了,气鼓鼓地坐在椅子上不说话。可以把“你为什么又撕作业本?”改为“我看到你把作业本撕了,现在好像很生气,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2.用“你现在感觉……对吗?”共情孩子的情绪,拉近距离。孩子的不当行为常缘于情绪积压,先帮他们说出内心感受,让孩子觉得“被理解”,情绪平复后才会愿意沟通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回家后摔门进房间。可以把“为什么考这么差还发脾气?”改为“你现在是不是觉得难过?考得不理想,心里肯定不好受吧。”
3.用“你需要……吗”提供支持,传递关心。比起追问“为什么搞砸”,主动表达帮助意愿,能让孩子感受到关心而非指责,更愿意主动寻求或接受帮助。比如孩子沉迷手机,作业没写完。家长不要说“为什么又玩手机,作业不用做吗?”可以说“我看到你玩了很久手机,作业还没动,是不是遇到难题了?需要我陪你一起规划时间吗?”
4.用“你愿意和我说说吗”发出邀请,体现尊重。把“质问”换成“邀请分享”,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减少压迫感,更愿意主动说出心里的想法。比如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了”,眼神低落。不要说“你为什么不想上学?肯定是又想偷懒!”改为“你说不想上学,听起来好像有心事,愿意和我说说是什么让你这么想的吗?”
5.用“如果是我,可能也会……”换位思考,深化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设想感受,让孩子觉得“你懂我”,建立情感共鸣后,再引导他们分享事情经过,沟通会更顺畅。比如孩子和同学吵架,回家后一直哭。家长不要说“为什么又和同学吵架?是不是你又做错了什么?”改说“和同学吵架肯定很难受吧,如果是我,被人误会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哭的。现在好点了吗?愿意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
刘婷解释,沟通的关键原则是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的负面行为往往是“果”,背后的情绪才是“因”。与其急着用“为什么”追问行为的“果”,不如先用替代话术安抚情绪的“因”。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自然会放下戒备,主动说出原因,亲子沟通也会从“对抗”转向“合作”。
记者 高瑞
- 最高法就数据权益指导性案例答记者问
- (抗战胜利80周年)“拉布布”等风靡世界 马朝旭:续写中国和世界交流互鉴故事
- 云南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以语言互通促民心相通 用文化互鉴践亲诚惠容
- 暑期蛇类活动频繁 如何避免被蛇咬伤?
- 税务部门曝光4起骗享税费优惠偷税案件
- 以产品思维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 外交部:中阿博览会已成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 最高法首次发布数据权益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
- 这种插线板早已被禁用!家里有的尽快扔掉
- (抗战胜利80周年)马朝旭:元首外交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外交部发言人就菲律宾纵容台湾当局外事部门负责人窜菲答记者问
- 女孩长期歪头写字致单眼近视
-
九三阅兵倒计时!这个“预告”必看
2015.12.16 -
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 网警侦破因支付密码简单而被盗刷案
2015.12.16 -
一个晚餐坏习惯 可能让血糖失控 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影响
2015.12.16 -
第一视点丨基层冷暖放心上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