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评:文科缩招,该担忧吗?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袁秀月)近日,“复旦将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新闻引发热议。
据报道,复旦大学将进行一场“教育教学3.0版”的改革,加速学校向创新型大学转型。其中,该校文科招生的比例,会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一时间,关于“文科重不重要”的争论再度展开。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二十多个系,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也引发外界对于“文科倒闭潮”的担忧。
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部分传统学科正经历转型和优化。但以几所高校的专业调整就说文科无用或即将“消亡”,显然是一种误读。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的专业调整一直在进行中。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文件,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其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让高校专业设计与就业及产业需求一致。
所以,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引导学生选择更好就业的学科,并借此增强自身竞争力,无可厚非。此轮专业调整,也并非只针对文科专业。近年来,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土木工程等专业也被多所高校撤销。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对高校带来冲击。尤其传统文科教育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课程设置滞后、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可替代性较强、效能不高等等。
因此,与其说是我们面临的是“文科消亡”的问题,不如说是文科如何继续往前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改变也许是好的开端。
不少专家提倡,在重视文科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开设交叉学科和其他通识课程,将科技融入文科教育,培养出更具人文关怀、社会导向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可以注意到,当前新文科建设的特点就是交叉融合。此次复旦大学也提出,“要跳出文科来谋交叉”。
对于文明的发展而言,理科教育与文科教育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支柱。与其争论“文科重不重要”,不如更实在点,思考下如何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文科人才。而对于文科学子而言,也不必过于悲观,相反更应该放宽视野,提升专业,拥抱新技术,加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完)
- 青年博士的科研路:在深耕中凝练方向 在思辨中突破桎梏
- 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将在福州举办
- 作风建设重在化风成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有人因此“毁容”!遇到这种虫子千万不能拍
- 从“硒”出发 专家学者聚首河南济源共探硒产业新发展机遇
- 促排卵会造成卵巢早衰?一次取几个卵泡合适?听专家科普
- 今年前4个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4.7%
- 习言道|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 孩子长大哮喘自然就好了?别信!医生提醒→
- 中国科学院团委举办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
- 习近平指出,中俄双方要坚持合作大方向,排除外部干扰,让合作“稳”的基础更坚实、“进”的动能更充足
- “数理+AI+工程”打造未来卓越工程师 上海交大推出首届“笛卡尔班”
-
“把脉会诊”助力智慧田管 “数智”良方夺高产 农业焕发新活力
2015.12.16 -
运动是加速衰老,还是延缓衰老?真相揭开
2015.12.16 -
钙含量是牛奶近8倍的“补钙王者” 吃它这一点要注意
2015.12.16 -
新华图讯丨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