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受著作权法保护吗?
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受著作权法保护吗?(新闻看法)
如今,在AI(人工智能)大模型中输入提示词,就可以获得文字、图片、代码等内容产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的相关法律问题也不容忽视。就拿AI生成的图片来说,它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吗?如果是,相应权利归属于谁?不久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案件,对这些前沿问题进行司法实践上的有益探索。
此前,李先生使用一款专业的开源大模型绘图软件,通过输入提示词的方式生成了一张图片。李先生为图片打上“AI绘画”的标签后,将它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网友刘女士看到图片,对李先生的署名水印进行裁切后,将图片用作自己网文的配图。李先生认为刘女士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遂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涉案图片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本案主审法官朱阁介绍,结合案情,涉案图片是否属于“作品”,关键在于是否满足“独创性”和“属于人类智力成果”两个要件。
“从涉案图片生成过程来看,原告通过输入提示词、设置参数对画面进行了设计,并继续增加提示词、修改参数,最终获得了涉案图片,体现出了原告的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涉案图片由原告独立完成,具备‘独创性’要件。”朱阁介绍,“这些都需要原告的智力投入,涉案图片应属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畴。”
谁是涉案图片的作者并依法享有著作权?
“过去对美术作品的预设是以‘动手绘制’为主要创作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不需动手,但并不意味着对于画面元素不需要进行选择和安排。”针对这一问题,朱阁进一步向记者解读,“涉案图片是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产生,而且体现出原告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原告是涉案图片的作者,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500元,双方均未提起上诉。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讲师季冬梅认为:“判决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认定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反映了对应用人工智能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类智慧的尊重。同时,也顺应了当下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广泛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文化产品的传播、分享,促进文化多元创新。”
本报记者 王 洲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26日 第 11 版)
- 上一页 多所“双一流”高校扩招
- 下一页 新大众文艺主体观察:“草根”文艺的逆袭
- 青年博士的科研路:在深耕中凝练方向 在思辨中突破桎梏
- 第二十七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将在福州举办
- 作风建设重在化风成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有人因此“毁容”!遇到这种虫子千万不能拍
- 从“硒”出发 专家学者聚首河南济源共探硒产业新发展机遇
- 促排卵会造成卵巢早衰?一次取几个卵泡合适?听专家科普
- 今年前4个月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14.7%
- 习言道|新时代的中俄关系更加从容自信、稳定坚韧
- 孩子长大哮喘自然就好了?别信!医生提醒→
- 中国科学院团委举办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
- 习近平指出,中俄双方要坚持合作大方向,排除外部干扰,让合作“稳”的基础更坚实、“进”的动能更充足
- “数理+AI+工程”打造未来卓越工程师 上海交大推出首届“笛卡尔班”
-
“把脉会诊”助力智慧田管 “数智”良方夺高产 农业焕发新活力
2015.12.16 -
运动是加速衰老,还是延缓衰老?真相揭开
2015.12.16 -
钙含量是牛奶近8倍的“补钙王者” 吃它这一点要注意
2015.12.16 -
新华图讯丨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