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神说(神说,要有光)

2025.02.18 来源: 浏览:
神说,要有光

第一次知道米开朗基罗是在中学的美术课上。

课间,教室里闹哄哄的,老师走进来将她带得那张大幅《创世纪》的高清图固定在黑板上,喧闹声逐渐安静了下来。那一刻只想到《圣经》里那句话——“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伟大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震慑力,那一瞬间的视觉冲击让人相信,这世上就是有天才存在的,而这作品表现的人之初的纯粹都让观者觉得心被荡涤了。

彼时年少,从未深入想过这作品里的沟壑,直到遇见蒋勋这本《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才真正明白惺惺相惜的含义,笔者说:“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大师蒋勋用清丽入心的笔触详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画外的话。正是看完这些话,才恍然明了当时的震动究竟为何。

在书中作者提到:“美是一种呼吸。”初见这句话并没有多少感触,直至看完了这本书,才深刻明白这句话高度凝练概括了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大师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他的创作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无一不让人深刻感受到一种会呼吸的美,这种美是鲜活的,是可以感知的。这些感受拉近了艺术和人的距离,也高度提升了普通人对艺术的感知。

米开朗基罗说:“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他把雕刻当做一种释放,释放那些被禁锢的天使,释放被禁锢的人性,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都将此作为终生的事业。

神说,要有光

米开朗基罗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无一不展现着对自由、对美、对生活的渴望,这些悲剧性激情的倾注,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在《最后的审判》完成以后,很多人对其中的裸体人物存在争议,认为其实对神灵的亵渎。后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教皇便派人给这些人物穿上了遮羞布,人们戏称这群受命的画家为“内裤制造商”,而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更体现出米开朗基罗作品所表现出的赤诚。

蒋勋在自己这本《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中也有所提及,米开朗基罗,这位苦难中的巨人,他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却在人生的种种不完美中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他在痛苦中挣扎,却又在痛苦中得以永恒,蒋勋深度解读了米开朗基罗的迷人之处。

可以说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幸运儿——他逃过了命运的诅咒,得天独厚活到 89 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在这漫长的70多年里,他不断地创作——《创世纪》、《哀悼基督》、《大卫》、《最后的审判》……在这一件件作品中,他全心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凡是伟大的艺术,总与孤独和苦难相伴而生。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米开朗基罗剖开了人内心的痛苦,直率坦荡地展现在自己的作品里,懂得欣赏米开朗基罗作品的美并为之感动的人,都是敢于面对内心自己的人。

诚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大师蒋勋用我们不曾感受到的艺术感,将米开朗琪罗这位天才级的大师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他的存在像是美术史的一道光,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道光,翻开本书,你能够感受到米开朗基罗作品中努力存活在剧痛与狂喜中的震动,感受到那种会呼吸的美,感受到自己与艺术的连接。

当年我们对美术书上被缩印的伟大作品的懵懂,是因为年少无知,错过了感受大师米开朗基罗这位人类天才的细腻与伟大,然而现在,这本《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给我们机会穿越时空,穿越懵懂,给了我们一个接近大师的机会。

而你,不该再错过这道光。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