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黄江河(高水平打造黄江河“一河两岸”)

2025.02.19 来源: 浏览:
高水平打造黄江河“一河两岸”

梅塘水(又称“黄江河”)河道整治工程效果图。 孙俊杰 翻拍

■开栏语

《黄江镇城市品质提升规划》日前正式编制完成,这是东莞市镇街首个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规划。规划明确,将通过城市品质提升,使黄江在城市特色形象、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最终建设成为东莞极具特色的“山水画廊宜居区、森林小镇示范区”。本期起,《黄江周刊》开设专栏,重点聚焦黄江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库,及时跟进相关项目落实情况。

黄江河由南向北,注入东莞西北边的东江支流。从高空鸟瞰,黄江河水系串联多个工业区、城市公园、交通枢纽,将山体连绵的黄江自然地理风貌,分割成多片区、多走廊的“森林城市”格局。

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荣。为了充分彰显黄江的水韵特色和滨水活力,黄江计划重点推动黄江河综合整治、玉裕街道路河涌综合治理,以及梅塘社区河道清淤和河道整治等工作,高水平打造“一河两岸”工程,以绿水带串联起全镇的生态旅游资源,让公共生活回归河流。

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从古至今,黄江河承载着当地城市文明发展的诸多记忆,是重塑黄江品质的战略资源。

黄江镇城市更新办公室负责人直言,将依托黄江河水系轴线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等滨水资源,通过点线串联的方式,形成覆盖镇域的水网系统,使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更彰显山水特色的景观格局。

为此,黄江全面开展清淤工作,综合提升全镇河涌水质,恢复河道生态。从2018年至2021年,黄江镇计划投入2883万元,完成黄江镇芙蓉水整治、板湖河田美社区段清淤、大冚渠清淤、黄江镇河道养护等工程,确保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成效。

为加快推进茅洲河流域黄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大冚渠水环境质量,黄江今年计划投入1033万元,对大冚渠下游段右岸进行河道拓宽、道路连通、护岸整治等工作。目前已完成工程前期立项工作,同时施工图设计已基本完成,预计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上半年完工。

此外,黄江今年还计划投入147万元,完成星光及周坑排洪渠清淤工程,进一步改善星光排洪渠和周坑渠水环境,提高河涌行洪能力,恢复河涌的生态功能。工程主要是对长572米的星光排洪渠及长270米的周坑排渠进行河底清淤和淤泥固化处理等工作。目前上述两项工程正进行施工合同签订和施工前准备工作,预计今年底完工。

与此同时,为确保如期高质完成治水任务,黄江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打击。4月中旬以来,黄江镇共开展30多次大型联合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企业57家,拟处罚金额1500多万元,现场查封环境违法企业19家,其中涉嫌环境污染罪企业9家,目前公安部门已刑事拘留5人、网上追逃1人,5宗案件仍在侦查中。

“目前截污管网建设与尾水接驳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更加严厉打击企业偷排超排环境违法行为。”黄江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坦言,今年黄江镇采购多套微型水质监测站,分别在大冚渠、星光排渠布设8个监测点,实时掌控河涌水质状况。

接下来,黄江将在清理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将河道清理纳入日常管理范围,每个河道水面安排专职人员打捞垃圾,清理杂物,将水面保洁工作列入监管工作,全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来生产、生活污水全部通过管道收集再统一处理,而雨水则通过旧有的管线和自然沟渠流走,从而达到雨污分流的效果:它一方面降低污水处理压力,另一方面对周围河涌等也起到补水净化作用。”黄江管网办负责人表示,为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最大化减排,减小对环境的污染,黄江正在积极开展南部产城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以缓解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整治、雨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把黄江南部打造成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建设生态与居住休闲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黄江‘一河两岸’景观建设也在加快推动。”黄江镇重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黄江将围绕主要河道打造生态与居住休闲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目前梅塘水(又称“黄江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图正在加快设计中。

按照规划,梅塘水河道整治工程位于黄江镇梅塘水右岸,上游起点为污水处理厂附近芙蓉水与梅塘水汇合口,下游终点为板湖河与梅塘水汇合口,长度约1.7公里。该工程总投资6339万元,建设期限为18个月,拟定于2020年进行全路段初步验收。同时,对梅塘水(金地花园至黄京坑路口段)进行景观提升整治,整治长度约1.8公里。河岸绿地以园路为带,串联景观亭、廊架、广场等景观节点,植物设计上,根据场地的不同,设计适合的植物景观。

“这里的条件相对突出,要充分结合黄江特色元素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认真研究。”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强调,要充分结合黄江特色元素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认真研究,高水平打造“一河两岸”工程,修建亲水平台,打造亲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方便群众休闲观光。

从规划图上可以看到,河岸两边不仅设有趣味绿道可供市民休闲散步,而且还沿路铺设绿草鲜花,打造“生态绿道”。相关负责人说,“将来沿河两岸将增加一批趣味性景点”,包括儿童乐园、水韵广场等基础、游乐设备、人文景观。

综合黄江镇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定位,梅塘水两岸的滨水景观风格大致分为居住休闲类以及生态类。居住休闲风格的滨水景观位于居住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内,将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具有岭南水乡风格的国际社区。

“传统岭南水乡中人水关系和谐,水系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梅塘水河道两岸可建设人水交融、人水共生的水系形态。”相关规划专家表示,人水共生的滨水景观可多利用传统岭南水乡的河道景观元素,如驳岸、埠头小桥、石板路等。

“梅塘水河道整治工程实施以后,能有效对现状河道进行清淤、堤岸整治,同时改造景观绿化,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黄江镇的城市形象。”黄江镇重点办主任吴志华认为,该项目将改善梅塘水河道环境,适应城市发展的形势需要,在总体上对黄江镇的城市品位、人文景观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黄江镇城市更新办负责人则透露,黄江镇的发展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地方生态,因此“一河两岸”景观带建设要划分出重要生态板块,重点保护。对于生态功能为主的地块,其滨水景观在满足基本水安全、水生态的要求后,景观应尽量减少人工影响,以维护其原始景观。因此,梅塘水滨水景观在确保满足生态、安全要求后,不多设人工构件,仅设满足人们亲近自然需求的慢行系统,包括自行车道、人行道、栈道等,可在适当位置设置少许供人休憩的景观椅凳。

绕山水而建打通生态绿化走廊

依托良好的生态自然基底,黄江河水系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以及森林公园等滨水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山水相间”的生态网络结构,横向打通生态绿化走廊,使绿化与城市相互融合。

黄江全镇总面积达98平方公里,山水占了2/3,这赋予了黄江独特的绿色发展资源。山林之间,形状各异的水库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其中,持续散发魅力。

近年来,黄江镇紧紧围绕“生态黄江”目标,结合城市品质提升计划,通过注重山、水、路、园等要素,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大力打造城市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效果,让群众能够共享“绿色福利”。

截至目前,黄江已建成黄牛埔、大屏障两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61%,年游客量突破400万人次,黄江也先后荣获了“广东省生态乡镇”“广东省园林城镇”“广东省森林小镇”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黄江更是持续提升“绿色优势”,投资4322万元启动黄牛埔森林公园和西环路等彩色林建设项目,打造层次分明的彩色林景观带;加强对黄江大道等的绿化改造和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6.5%。

目前,黄牛埔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公园内林木茂盛,山清水秀,并且黄牛埔水库是全市十大饮用水源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黄牛埔森林公园以森林、湖泊、湿地(滩涂)为风景资源主题,以‘青山秀水、自行车运动、湿地沙洲’为游览主题。”黄江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园将建设成以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功能,并兼有一定城市公园功能的城区型森林公园。

目前,黄江镇正投入1亿元实施“整山工程”,改造后林地总面积71448亩;投资2亿元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将建成融山水康体、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绿道和城市绿道。

“这条17公里的环湖绿道是国际标准自行车赛道,为珠三角独有,曾被称为‘珠三角最美绿道’之一。”黄江镇黄牛埔森林公园负责人说,为了加快建设具有“山水镶嵌在城中”的特色与高新科技经贸集聚于一体的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黄江将着重建设休闲荔枝生产产业带,全程绕山水而建,途经黄京坑水库、清泉水库、黄牛埔水库、大屏障森林公园、打鼓山水库、大冚百年荔枝园等全镇主要荔枝生产基地。

环境的优化升级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连锁反应:提升产业和平台的承载力和招商引资能力,提升对高层次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指数……未来,沿着“一河两岸”尽赏湖光山色,踏着晨光进行骑行运动,将成为黄江市民享受城市生活的新范式。

按照规划,今后黄江镇将以东莞市旅游网络体系为依托,结合滨水景观开发以休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将绿水河流编织成生态文明的绿色网络,串联起美丽黄江生活圈,进而将绿色潜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