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tboy(女儿沉迷“鲜肉团”TFBOYS 家长不知所措)

2025.02.19 来源: 浏览:

女儿沉迷“鲜肉团”TFBOYS  家长不知所措

最近,朋友圈里一个好友不无焦虑地倾诉,他在北京知名中学上高二的女儿,沉迷于一个偶像团体TFBOYS。很快引起众多朋友的回复,大家纷纷称自己十多岁的孩子都为TFBOYS疯狂。孩子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听TFBOYS的歌,时刻关注偶像的动向。为了参加他们的见面会,孩子们精心打扮,彻夜排队,最终却因为人越聚越多,活动被临时取消。

TFBOYS、韩国的EXO组合等对许多成年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他们却拥有大量青少年粉丝。

偶像崇拜早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如今,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和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更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偶像世界,放大了偶像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改变了他们与偶像的关系。

青少年依旧热衷明星崇拜

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6省市对6000多名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与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一样,中国青少年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68.4%的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主要是歌星(37.0%)、影星(20.5%)和体育明星(10.3%)。当时青少年最崇拜的十位偶像依次是:周杰伦、成龙、张杰、刘翔、许嵩、杨幂、雷锋、魏晨、罗志祥、姚明。在这10人中,明星有9人,包括歌星和影星7人,体育明星2人。

距离此次调查不过三年,最受欢迎的偶像的姓名或许已经改变,但其实质没有变。这些明星偶像或外表靓丽,或年轻时尚,或个性突出,或多才多艺,或成就不凡,皆有浓浓“星味”,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明星崇拜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最为凸显,青春期过后则有所缓和。心理学家岳晓东将偶像崇拜视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附属品”。明星崇拜表面看来是对时尚的热情追逐,实则反映出青春期少年对自我形象塑造的探寻和幻想。

调查还发现,女生崇拜明星的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偶像。性别因素在偶像崇拜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决定了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偶像选择和崇拜方式。女生更多选择异性偶像,体现出女性容易陷入对偶像的浪漫幻想这一特点。具有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特征的明星偶像会成为女生情感依恋的目标,甚至成为她们心目中的理想恋人。而男生选择同性偶像,更多体现出自我认同的需要,在同性偶像中寻求认同对象,以帮助自己走出迷惘状态,达成自我确认。

杰出人物崇拜呈现价值转型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7%的中小学生将杰出人物作为偶像,远远低于崇拜明星的比例。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英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均为3%左右,科学家2.3%,劳动模范仅0.4%。对杰出人物的崇拜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高中生比例最高,为18.4%,分别比小学生和初中生高6.2和5.3个百分点。从明星崇拜和杰出人物崇拜的比较可见,二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明星的影响在减少,杰出人物的影响在上升。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小学生的心理日渐成熟,思维从表面逐步深入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日趋全面,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偶像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科学家曾是很多“60后”“70后”的偶像,然而在当代青少年的偶像群中,科学家已黯然失色,仅有2.3%的中小学生以科学家为偶像。

同属科技领域的另一类人物在近些年颇受公众关注,也成为许多青少年崇拜的对象,如在初中生眼中,比尔·盖茨(第28位)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第34位),成为最受崇拜的科技人物。其他如乔布斯、马云、李开复也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对比尔·盖茨等人的崇拜包含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和价值观,有对时尚电子器物的崇拜,对商业英雄的崇拜,也有对成功、财富和权力的崇拜。不仅折射出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也反映了偶像内涵和功能的变化,偶像已由一种精神或信仰向导转向娱乐和消费向导。

偶像功能的娱乐化

调查发现,半数青少年将偶像视为“喜欢的形象”,约三分之一将其视为“奋斗的目标”,另有约三分之一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可见,偶像首先反映的是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时尚追求,是站在平视的角度欣赏、喜欢的对象,绝大多数并未赋予其较深意义。

具体说来,偶像带给青少年的是什么呢?调查发现,偶像的首要功能是娱乐,82.2%的中小学生认为“偶像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了更多娱乐”。其次,偶像也具有榜样功能,58.4%不认为“偶像崇拜就是一时的娱乐”,78.1%“从偶像那里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76.0%“常用偶像来激励自己”,43.3%“向往像偶像那样生活”,32.3%表示“偶像影响了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可见,偶像在某些方面为青少年探索未来提供了参照,并呈现了可资借鉴的行为模式。最后,偶像也能成为某些青少年的情感寄托,28.6%认为“偶像是自己的情感寄托”。

发挥偶像崇拜的正能量

偶像和偶像崇拜行为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教育因素,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父母应将偶像崇拜纳入教育视野,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

第一,父母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偶像崇拜行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其渴望获得他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希望能与父母平等、坦诚相待。因此,父母要真正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就要走出成人的世界,摒弃习以为常的成人思维和观点,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感悟,分享他们的体验,理解他们的激情。

“不妨和孩子一起追星”。这不是迁就孩子,而是和孩子保持一种共同的话题甚至共同的爱好,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

第二,父母应对孩子的偶像崇拜行为保持宽容之心。当今,大众媒体飞速发展,传播能力和范围日渐强大,各种明星经过精心包装和设计,非常符合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猎奇等心理需求。此时,父母应做的是,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宽容,以爱心、宽容之心陪伴他们成长。从孩子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成长过程中“犯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宽容还表现为“留有时间”,也就是承认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都具有内在的时间性。一般来说,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少年儿童对偶像的崇拜逐步趋于理性。父母要积极地看待孩子,从正面激励、肯定他们,使他们即使是在追星的路上犯错,也懂得如何重新找到人生航向。

第三,对孩子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理性看待偶像。父母希望孩子摆脱盲目的偶像崇拜,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其拥有正确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养。如果缺乏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混淆媒介与现实的关系,对媒介内容批判能力不足,那么在目不暇接的媒介图像冲击中,孩子就容易丧失判断和反思能力,从而产生各种不理性的偶像崇拜行为。而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青少年在崇拜偶像时,不会盲目地喜欢偶像身上所有的品质。他会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人的成就和自我的潜力,不丧失对自我的信念。因此,父母应重视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正确认识、理解媒介中的偶像,发展独立的、理性的批判能力。

第四,树立多元偶像,引领精神追求。大众媒体往往热衷于采用娱乐的方式塑造娱乐偶像,受其影响,青少年崇拜的偶像中娱乐偶像占据了半壁江山。当娱乐的力量强大到超过了道德力量和文化魅力时,应当警惕青少年沉浸在过度娱乐化的环境中,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健康的、多元的偶像,需要丰富的精神滋养。 父母应不断扩展、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提供多元偶像,让道德的、科学的、文化的偶像及各行各业的精英进入孩子的视野,展现榜样的力量,避免娱乐偶像垄断孩子的精神世界。

文/赵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

了解更多教育新闻请关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modedunews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