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新村晶(我住长江尾:记者南京访三洲,看大江巨变)

2025.02.19 来源: 浏览:
我住长江尾:记者南京访三洲,看大江巨变

长江,我们的母亲河;而长江江苏段,更是被称为母亲河上的黄金水道。江中,那一座座小岛就如一颗颗珍珠,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绿色明珠。今起,扬子晚报陆续推出江岛保护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沿江而下,见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带来的绿色蜕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徐昇 姜婧仪

新济州:

江苏长江第一洲成了“离野生动物最近的地方”

在南京、在江宁,也有一个“新济洲”。这里与世隔绝,保持着最“野生”的姿态。作为江苏长江第一洲,位于南京江宁滨江新城的新济洲四面环江,岛上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展示馆拔地而起。而在20年前,新济洲上的原住民生活不便、经济落后,年年到了汛期还要和洪水作斗争。从被江水冲击的“危洲”到如今的“江中绿洲”,新济洲到底经历了什么?

生态移民

近4000名新济人上岸生活

新济洲形成于南宋,清朝末年,江西、湖北、安徽等地方的难民顺流而下,来到这里。解放前,该洲属于救生局管辖范围,用于救济贫苦人民,故名救济洲。解放后,被划到了江宁铜井镇,成为下面的一个行政村,更名为新济洲。

整个洲岛面积9.114平方公里,原有居民1123户,共3668人。临江吃水,这里的居民基本都以打渔为生,岛上也开设了印刷厂、复合肥厂这样的小企业。

“以前岛上居民的生活有些不方便,最怕过汛期,发大水的时候,甚至要搬到江堤上生活。”“渔三代”余金发从小住在长江边,年轻时经常登岛捕鱼。余金发口中的“生态移民”是2000年11月,江宁区人民政府为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治理长江、保护天然资源、退耕还江”的决定》,对新济洲上住户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经过近一年的时间,3668位新济洲人在江宁区各个街道安顿了下来,结束了一到汛期就担惊受怕的日子。

五洲合一

洲滩型国家级湿地公园独具特色

原住民全部搬迁后,新济洲开始了持续十年多的生态修复之路。

我住长江尾:记者南京访三洲,看大江巨变

新济洲

为实现梦想,江宁滨江开发区给新济洲的生态发展,定下了“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总基调,开展了公园设计规划、科学湿地恢复、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江滩绿化造林,建设科教馆和监测样线体系。2011年3月,绿意盎然的新济洲因为出色的生态环境,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6年8月,获国家林业局授牌,成为南京市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

物种丰富

离野生动物最近的地方

截至2020年2月,通过生物本地资源调查汇总,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分布有维管植物501种,脊椎动物269种,底栖动物10种,浮游生物207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有37种,包括I级保护植物4种、II级保护植物6种、I级保护动物1种、II级保护动物26种。而在2016年,维管植物是366种,脊椎动物是142种。

如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使得新济洲成了“离野生动物最近的地方”。2019年8月,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政府的要求,园区启动“新济洲国家示范湿地建设工程”。目前已实施一期监测工程,其中江豚监测点5处,目前可监测到的江豚数量是20只。

大美滨江

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桥头堡”

作为江苏省实施长江大保护的第一站,经过16年的开发建设,江宁滨江开发区先后获批江苏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江苏省特色产业园区。近年来,园区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等两大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中兴通讯、格力滨江产业园、烽火科技、晶能新能源汽车、LG电池、宝色股份、中船重工、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南方分中心等行业龙头为代表的企业400余家,成为江苏沿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桥头堡”。

江心洲:

不摘葡萄,播下科技的种子

南京江心洲是江苏长江沿线唯一位于主城范围的江中洲岛。在南京人的印象里,这里曾经是一座以种葡萄闻名的江中小洲。而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江心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凝聚活力、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城、低碳智慧岛”正在崛起。

幸福洲岛

家门口“秋水共长天一色”

2020年6月,初夏,大江侧滨江风光带。人们在江边漫步,抬眼即是江水共长天一色,侧耳可听林间花海中鸟儿欢唱,带着湿润的清风自长江拂面而来。

家住江心洲二期安置房洲岛和园的朱光银老人和老伴王云桂,每天茶余饭后只要一有空,就会走到家门口的滨江风光带散步。

江边生态环境好了,水鸟纷至沓来,“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也身影频现,2019年在江心洲附近水域观测到的江豚有50头左右。

美丽洲岛

它的前世今生

原住民朱光银老人对江心洲的历史如数家珍。“过去,江心洲经常受洪水侵扰,农民住的是芦柴棚子,我们当地人说‘芦柴壁子芦柴墙,芦柴把子当中梁’。”朱光银回忆,以前出去也是个难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建起码头,有了轮渡。

我住长江尾:记者南京访三洲,看大江巨变

夹江示范段

2009年,中新两国创新合作,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项目落户江心洲,拉开了江心洲全面建设发展的序幕。

3年前滨江风光带上仍散落着一些违建,将这条翡翠绿链切割得支离破碎。江心洲夹江水源地周边,遗留了来顺船厂、玉林船厂等船厂、砂场。2018年,建邺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全面拆除船厂砂厂和违建,复绿面积4万余平方米,结合生态科技岛规划建设生态公园。

生态洲岛

江心洲生态建设“因绿而兴”

短短十余年间,江心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的江堤是有氧的,堤身全部绿化,水下驳岸可供多种生物栖息;这里的建筑百分百是绿色的,七成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这里的道路是会呼吸的,透水铺装路面可以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吸入地下,循环再利用;这里的水系是能自净的,一条条河流中的鸢尾、再力花蓬勃生长……生态的建设,自始至终贯彻在全洲开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科学规划和巧妙的景观设计为江堤重新注入活力。由江堤打造的滨江风光带,颠覆和刷新了人们对堤坝的原有认识,从江滩至岛内形成宽度80米至15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绿色生态长廊。

我住长江尾:记者南京访三洲,看大江巨变

江心洲江堤路

以前,大堤与江心洲环岛路围合区域,地势较低形成凹地,面临较为严重的雨洪涝水风险,于是,中新公司采用雨洪管理系统、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塘等手段,并栽种了千鸟花、大滨菊、粉黛乱子、画眉草等百余种充满自然野趣的色叶、观赏草和花卉,既解决了洪涝,还维持了生态绿地的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

绿色洲岛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生态科技岛从开发伊始,“严控建设用地规模、确保生态湿地零损失”就写进了全岛发展总规。

“全岛虽有15平方公里土地,可开发利用面积却仅6.95平方公里,严格遵循建筑面积居住和产业1:1的规划比例。全岛引进的主导产业,也是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水科学研究产业和人工智能研发产业。

另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摆在眼前,江心洲是长江中少有的位于主城范围内的江中洲岛,特别是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更成江岛必须践行的责任和使命。

在生态科技岛开发建设中,所有的河道都被保留下来,逐一清淤、拓宽、疏浚。为了打造美丽洁净的活力水系,实现“Ⅱ类水”水质目标,生态科技岛整治提升了28公里生态河道,生态岸线比例均超过九成。

八卦洲:

住在长江边,咋看不到长江水?这里变成一个新绿洲

八卦洲地处长江正中,是南京主城的绿色通风廊道。近日,上百万株鲜花在八卦洲竞相开放。近年来,为恢复长江生态环境,八卦洲街道逐步进行了船厂拆除、江滩复绿项目,打造了位于八卦洲轮渡码头处的花海。

大力推进沿江环境整治

告别“临江不见江”的尴尬

八卦洲横卧江南江北之间,是南京有名的农产品输出地。全市275.5公里的长江岸线中,栖霞拥有81.2公里,超过三分之一,而八卦洲岛岸线长达33公里。然而在一段时间之前,八卦洲还有为人不熟知的另一面。“当年的岛上长江岸线布满造船企业和码头。”家住八卦洲环洲路附近的居民吴先生告诉记者,乱占、乱建、乱排问题严重,砂厂、码头、违法违建企业、“三无”船舶都存在。

如今,吴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渡口还是那个渡口,但是周围变化太大了:碍眼的围墙拆除了,造船厂和码头搬迁了,灰蒙蒙变绿草和蓝天了。这里都变成绿草地了。

记者从八卦洲街道了解到,近年来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要求,八卦洲全力推进长江岸线整治,累计恢复长江生态岸线7.12公里,占全岛岸线总长21.6%,复绿面积16.6万平方米。

沿江造林覆绿,退耕还湿

现在的八卦洲成就了好风光

八卦洲现有耕地31.2平方公里,林地3.8平方公里。近两年,八卦洲加速开展沿江造林覆绿。

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农业科的倪文俊说,当时环境确实比较糟糕。2019年5月,下坝地区栽植复绿工作全部完成,下坝的面貌发生了质变。下坝土场278亩造林任务,清理建筑垃圾、恢复种植层等。种植树种着重采用耐水湿及三化树种,栽植有中山杉、落羽杉、鸡爪槭、樱花、紫薇、夹竹桃、栾树等。结合长江岸线整治,还对下坝土场处212亩湿地进行修复,在江滩及低洼处栽植落羽杉、中山杉、柳树等耐水湿苗木约92亩,水体修复约120亩,对坡岸、水系进行疏通、整治,清理枯死树及外来水生植物,并栽植芦苇、菖蒲、鸢尾、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

南京市栖霞区还在八卦洲浦仪公路与环洲路交界处修复340亩湿地。此地块属于长江水生态保护廊道,地势低于防护堤,中部有大面积芦苇,四周有水系。

倪文俊告诉记者,此处将利用原有自然形态和湿地景观,通过地形改造,疏通水网,恢复植被,增加植物多样性。长江岸线森林植被的修复,能够丰富当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环境,使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恢复的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此处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也可成为周边居民散步、锻炼的好去处。

编辑 : 陶善工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