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妈妈明天不在(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2025.02.19 来源: 浏览: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明天妈妈不在》的剧照

刷完《明天妈妈不在》,觉得这部日剧可不是单纯的儿童剧,虽然里面的几个小演员演技炸裂。

01

《明天》讲的是一个儿童养护机构“小野鸭之家”的故事。在这里生活的大多是被弃养的孩子,他们的本名不为人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绰号,而这绰号同他们不幸的人生故事紧密相连。

比如“邮箱”是个被放进“弃婴邮箱”,从没见过妈妈模样的弃婴;“贫乏”日语谐音“斑比”,她就像小鹿斑比一样失去了父母;“钢美”原来家境很好,是个钢琴小天才,不料父亲破产,母亲出走,因无力抚养她而被送到这里;“钝器”则是因为妈妈用烟灰缸(钝器)敲破了男友的脑袋后入狱,被寄养在“小野鸭之家”的。

总起来说,这些孩子都缺乏母爱与家庭温暖,并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甚至产生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邮箱剧照

比如年幼的“弹珠”总抱着一个蓝色的洗发香波瓶子,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如果瓶子被夺走,他就会昏厥。

和他相似,“老姑婆”17岁了,但自我评价心智顶多9岁——不仅说话神神叨叨,而且还患有夜游症,会在半夜抱着兔子玩偶四处游荡。

还有成年后被收留做工作人员的“储物箱”,自从目睹了父亲家暴,母亲反杀父亲后,从此不再开口讲话。

连负责和“小野鸭之家”联络的“冰娃娃”也有牵手恐惧症,这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的粗暴对待——催促、叱责、拉扯……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这能说是部单纯的儿童剧吗?

在知乎上有好些评论,关键词就是“恐怖”,甚至“暗黑”。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邮箱和钝器

02

当然揭示血淋淋的心理真实并非此剧的最终目的,主题还是寻找母爱。可是对这些孩子而言,母爱就真的那么容易获得么?

答案是否定的。在寻爱过程中,这些孩子暴露出更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超出了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伤害。

  • 第一类心理问题体现在幻想性人格上。

比如“贫乏”。她从小父母双亡,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把自己封存在幻想世界中了。

她的房间里贴着美国知名艺人朱莉和皮特的照片,她每天都要对着照片扭动腰肢大喊“朱莉皮——”,原因很简单,她幻想着这对喜欢领养亚洲孤儿的美国人有一天能领养她。

因为这,她可以随时随地陷入幻想,在幻想中获取无限的母爱与家庭的温暖。

比“贫乏”更甚的是“邮箱”。如果说前者只是对幸福抱有幻想的话,后者则把幻想付诸了行动,即把幻想人格转化成了“牺牲人格”。

“邮箱”训练出一项出神入化的“技能”——说哭就泪如雨下,转眼又破涕为笑,总之一句话,为获取母爱,她可以像宠物店里的小狗小猫一样,以惹人怜爱为能事。

后来,进入一个失独家庭后,她不惜放弃自己的人格,非常执著地想变成那个死去的孩子的替代品,目的很单纯,她就想获取一份母爱。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 第二类心理问题体现在失衡性人格上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叫“韩”和“流”,在得知“贫乏”要被一对夫妇收养后,两人立刻介入到这个家庭中去,分分钟揭穿了“贫乏”的假象和“谎言”。

原来这对夫妻想收养一个男孩,而“贫乏”为了进入这个家庭就假扮成了一个男孩子。从表面上看,这对兄弟是义正辞严的,是在捍卫“真理”,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更阴暗,那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更幸福!

在表现失衡性人格上,戏份更重的是“钝器”。被妈妈抛弃后,这个乖巧的孩子逐渐“黑化”。她的生活被嫉妒充满。

她隐瞒真相,并带头孤立见义勇为的“储物柜”;在真相大白后,她又假装受害者,挑起她的监护人“魔王”的家庭矛盾。

她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因为被母亲抛弃后,她产生了心理失衡,强烈的嫉妒心使她见不得别人幸福。她想用别人的不幸为自己的不幸“埋单”。

当她一次次破坏掉别人要追求的幸福时,她的唇边会划过一丝阴冷的笑意,而这笑意让人仿佛置身恐怖片之中,令人不寒而栗……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03

寻找母爱,还检验着这个世界的美丑善恶

剧中围绕着遗弃与收养,展示了现代日本家庭的种种爱与欲、善与恶。

  • 有些家庭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孩子,但当他们再想去牵孩子的手时,却发现无比困难。

比如“钢美”的父亲,破产了,四处躲债,为了不让孩子跟着受苦,他把孩子送到了“小野鸭之家”,希望有人收养她,让她过上相对幸福的生活。但他一直爱着孩子。

当孩子参加钢琴比赛时,他忍不住去听,但又不愿让孩子发现。直到孩子在全国大赛上半途放弃比赛只愿见他一面时,他才决心让孩子回到他身边。

是啊,9岁的孩子宁可放弃前途、声名甘愿随他住10平方的小房子,他还犹豫什么?大房子难道比亲情更重要吗?

与此相反,“钝器”的妈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个只有“恋爱脑”的母亲,当初为了男友毫无反顾地遗弃了自己的女儿,在遭男友背弃后,她又想到了被遗弃的女儿,但这次她得不到了。

镜头刻画了非常感人的一幕。“钝器”被生母与养母同时牵住了手,当生母用力拉扯时,这位养母第一时间放手,因为她听到了“钝器”喊痛的声音。

这一幕让“钝器”幡然醒悟,原来这个生她的母亲并非真的爱她,她再次回来,只不过是遭人背弃后,又自私地想从女儿身上获取慰藉罢了!于是她最终投入了养母的怀抱。

爱有时和血缘无关!《明天》借“小野鸭之家”的负责人“魔王”之口,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现代人很多都处在“无爱”的状态,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院长“魔王”


  • 相对于“钝器”的幸运,“小野鸭之家”的孩子们在选择新的家庭时,困难重重。这不仅在于他们的内心伤痕累累,还在于收养家庭的收养目的。表面上看,这些家庭都是怀着爱的,但踏进去之后,却发现险恶处处。

有些是育儿理念有问题

像“弹珠”,就是时时抱着有“妈妈的味道”的瓶子的那个,最初想收养他的那个妈妈,为获取孩子“全部的爱”,粗暴地扔掉了他的瓶子,结果引发了这个孩子的癔症。

与此相反,另一个制糖人家庭,却慢慢用糖人来替代那个“妈妈象征物”,最终解除了孩子重重的心理盔甲,最终疗救了这个孩子,从而也获取家庭自身的“完整”。

其实说是“育儿理念问题”本质上还是人的私欲问题。

有的家庭领养孩子的动机就不纯。

比如“邮箱”,她接触了三个家庭就非常可怕。

一个是富人之家,他们想为独生女找一个玩伴。

一个是失独家庭,母亲因走不出女儿车祸的阴影想寻找一个“替代品”。

更可怕的是第三个家庭。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有病态癖好——一个房间里放满了女娃娃玩偶——女人为了抓住男人,就想养一个真实的女娃娃……

可以想见,如果进入这样的家庭,孩子失去的不仅是人格与精神独立性,甚至会是生命!

再看到这里,我们还能说《明天》这部剧是儿童剧、催泪剧吗?在我们为剧作表现的美好而泪流满面时,也要直面这一个个暗黑与恐怖的社会非常态角落!

无辜的雪花?刷日剧《明天妈妈不在》,突然联想起“鲍某明案”

左芦田爱菜,右铃木梨央

04

《明天妈妈不在》距今已6年,当时的小主演芦田爱菜(饰邮箱)、铃木梨央(饰钝器)已经长成挺挺玉立的大姑娘,但这部剧的热度一直不衰:在豆瓣上评分8.8分,在知乎上推荐度84%。

悦华重刷这部剧是有现实原因的。因为它恰恰与当今的“鲍某明案”形成互文,但我们必须抛开“吃瓜”心态与不为我们所知的种种“细节”与“内幕”,洞见这一社会事件的本质,担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简单说来有三点,一是不要伤害孩子;二是父母应承担起对孩子的重大责任;三是斩断伸向孩子的罪恶之手。

不想再说“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不是因为它曾被某个人提及,而是我们社会应该早些建立起一个“雪崩”监测机制,从而防患于未然。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悦华只能这样说说而已,但却不会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评头论足,因为,那是二次加害。

除去必须强调的一点“孩子是无辜的”外,悦华的具体态度全都在对这部剧的评论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