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织的电影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和形象,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观众记忆的天幕之上,永不褪色。李雪红,这位将一生奉献给艺术的表演艺术家,便是其中之一。她以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的表演,为几代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尤其是她塑造的冬子妈,更是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2023年11月17日,92岁的李雪红因病离世,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记忆的湖面,泛起无数涟漪,让无数影迷沉浸在悲痛与缅怀之中。
1931年,李雪红出生在吉林白城,原名李翠茹。那时的白城,还带着几分质朴与宁静,小城的街巷见证了她童年的纯真岁月。16岁那年,年轻的李雪红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满腔热血,毅然参军入伍,成为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的一员。在文工团里,狭小的排练室便是她梦想启航的地方。她每天早早起床,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动作,反复揣摩角色的情感。昏黄的灯光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是她努力追梦的见证。1949年5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筹备配音工作,李雪红凭借清澈且富有感染力的嗓音,为女军医一角配音。在录音棚里,她全神贯注,一个词、一个字,都力求完美,将角色的情感通过声音传递给观众。
1953年,李雪红调入总政话剧团,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新篇章。在话剧舞台上,她如同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她的表演真挚动人,将角色的坚韧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红缨歌》里,她用灵动的身姿和深情的演绎,为观众呈现出一段激昂的革命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她又以细腻的情感诠释,让角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她是总政话剧团的第一代“花旦”,每一场演出,台下都座无虚席,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掌声雷动。
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将总政话剧团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搬上大银幕,李雪红迎来了她的电影首秀。在电影拍摄现场,她紧张又兴奋,面对镜头,她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导演的每一个指导,她都认真聆听,反复琢磨。最终,她成功塑造了凤霞这一角色。她的表演沉稳含蓄,将一位农村大嫂对我军伤员的关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一场保护伤员的戏中,她的眼神坚定,动作敏捷,将大嫂的勇敢与无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部电影上映后,她获得了银幕“最美大嫂”的美誉,也成为八一厂的编外主力演员。
1957年,八一厂严寄洲导演筹备拍摄《五更寒》。这部电影中,李雪红饰演地下工作者穆英。在拍摄过程中,她深入研究角色,为了更好地理解穆英在复杂斗争中的心境,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交流。拍摄对敌斗争的场景时,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勇敢,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将穆英的机智灵活和勇敢坚强完美呈现。她与扮演巧凤的曹樱,共同塑造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为电影增色不少。
1973年,八一厂筹备拍摄《闪闪的红星》,这部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的电影,起初冬子妈的扮演者并非李雪红,而是郑振瑶。然而,样片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重拍时李雪红走进了这个角色。她深知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诠释冬子妈,她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与奉献。拍摄现场,她穿着朴素的衣衫,头发简单地挽起,眼神中透露出母亲的慈爱与共产党员的坚定。在那场经典的大火场景中,熊熊烈火映红了她的脸庞,她镇定自若地将耳边的头发拂到脑后,眼神中毫无畏惧,将冬子妈面对死亡的从容和坚定的共产党员尊严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端庄秀美的形象和温婉贤淑的气质,与角色完美契合,再加上生动且富有层次的表演,让冬子妈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1974年,《闪闪的红星》上映,瞬间引起轰动。祝新运饰演的潘冬子成为爆火童星,而李雪红塑造的冬子妈也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尽管她并未像祝新运那样走红,但她的演技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高度认可,是典型的戏好人不红的实力派演员。
此后,李雪红在演艺道路上继续前行,在《巨澜》《太阳的女儿》《金色的晚秋》《他在特区》《黑脸女婿》《出生入死》等影片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每一部作品中,她都全身心投入,不断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在《他在特区》的拍摄中,她与丈夫李维新共同出演夫妻,两人在片场相互交流、探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演绎得真实自然。
李雪红的丈夫李维新,同样是总政话剧团的导演和演员。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志同道合,携手同行。李维新在《回到自己队伍来》《万水千山》《亲缘》等多部影片中出演角色,还参与创作话剧《原子与爱情》《转战陕北》等作品。他们的家中,堆满了剧本和书籍,闲暇时,两人会一起讨论艺术创作,分享彼此的感悟。
岁月流转,《映山红》的旋律依旧在耳畔回荡,《闪闪的红星》的画面依旧清晰。然而,时间带走了许多。扮演胡汉三的刘江、扮演宋大爹的高保成,如今又加上李雪红,他们相继离开。但他们塑造的经典形象,永远留在了观众的心中。李雪红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在银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