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歌(红瑶女的希望之歌)
来源中国军网
一座大山阻隔了一个民族的脚步,一场扶贫行动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红瑶女的希望之歌
■记者 孙继炼 赵波 通讯员 许东
【编者按】
在实现中国梦的行进坐标中,扶贫之于小康,具有无需言说的历史内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历史自觉。习主席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武警官兵接力20多年举办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在他们的努力下,红瑶女童变身“金凤凰”飞出大瑶山,点亮了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

鸟瞰白云乡,群山绵亘起伏、沟壑纵横逶迤。这里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山区,如今,新修的三条水泥路直通白云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室。崇山峻岭见证了红瑶女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春的白云乡里,群山绵亘,静静的贝江水逶迤悠远。万千新绿破土而出,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十二样的花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朵最红,我说什么都比不上瑶山寨的红杜鹃……”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第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教室里,歌声悠扬,清脆动人。
这首歌的领唱,是六年级学生兰秋玲。此刻,和她一起轻声哼唱这首班歌的,还有站在窗外的母亲代妹忠。
作为第二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学生,代妹忠也是在这里学会这首班歌,学到更多知识,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
红瑶族,是生活在国家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的一个瑶族分支,因为身穿红色服装得名“红瑶”。这里,曾经祖祖辈辈奉行“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一代代红瑶女的足迹不仅被这里的群山隔绝,更被贫穷、文盲的“大山”所封闭。
20多年前,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官兵情系大瑶山,关爱红瑶人,创办女童班。 从此,古老山寨里传来了红瑶女童的朗朗读书声。时为中队指导员的何方礼,因此荣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18年前,解放军报记者追踪这一新闻线索,来到大瑶山,并向红瑶女童们伸出了援助之手。18年来,解放军报记者既介入了这场扶贫行动,又见证了这一扶贫行动。
18年后的今天,解放军报记者重回大瑶山,目睹了当年资助过的一代红瑶女的命运巨变,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日月新天。
这里,如今有了第一位女教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干部、第一位女企业家……
这巨变的背后,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初心和承诺,是一支军队对“教育扶贫”这一世纪工程的倾力行动。
特殊的亲人,难忘的身影
“他们是比亲人还要亲的亲人,他们的心比金子贵”
“我是谁?我是妈妈的孩子,也是‘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孩子。”
“女童班”已成为代芸绕不过去的身份标签。绕不过去,是因为自己割舍不了。这位第二届女童班学生,如今已从大山走出来,在柳州这个城市扎根。
“说起党、说起军队,别人觉得远,觉得大,但在我心里,就是像何方礼伯伯一样的亲人。”代芸说,“他们带我走出大山,并给了我扎根城市的资本。”
1992年,何方礼还是武警融水县中队的一名战士。他坚持把自己每月21元的津贴分作3份,8元寄给妹妹当学费,8元寄给红瑶女童班的学生,5元留给自己。在他的影响下,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水、捐上几元钱……逐渐成为一茬茬官兵的自觉行动。他们省吃俭用,持续不断给孩子们寄来学费、衣物和学习用品。
然而,要改变一个民族的观念谈何容易,刚刚走进学校的红瑶女童中间不断有人辍学。

2017年2月12日,解放军报社总编辑孙继炼与曾接受资助的红瑶姑娘代鲜花在展板上发现了18年前的合影。时光飞逝,子弟兵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教育事业的关爱却没有变。

充满自信的红瑶女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新一代红瑶女童沐浴在知识的阳光下。

在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前,红瑶女们用自拍杆留下相聚一刻的欢乐。

第二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学生代妹英和她正读白云乡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女儿碗鲜花。母女两代人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努力和一个民族的巨变。
“一个也不能少!”何方礼和战友们走村访寨、逐门逐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从此,一身橄榄绿,印在很多红瑶女童的心头——
崎岖山路,记住了那个背电视机的身影。那时候,大瑶山里没有信号,更没有电视,为了让瑶族人见识外面的世界,何方礼就用背囊背着电视机和卫星接收器,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村寨里。看着电视机前一张张惊奇兴奋的脸,何方礼幸福极了。那一刻,连续六七个小时山路跋涉所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
田间地头,记住了那个扛锄头的身影。为了说服家长让女儿上学,何方礼就扛着锄头跟着乡亲到地里干活。人家施肥,他帮着施肥;人家锄草,他帮着锄草;人家一身汗,他也一身汗。
弯弯河道,记住了那个背着孩子的身影。上学路上,要经过河道、小桥、深山的女孩们不觉得害怕,因为何方礼和战友们经常会走在前面、护在左右。要是碰上大雨,上学的路被河水淹没,他们就一个个背着孩子上学……
那是一个周末。为了继续劝说一户人家让孩子上学,何方礼冒着暴雨深一脚浅一脚赶往大山深处的瑶寨。他一进门,女娃“哇”的一声扑向他的怀里,泪水挂在红红的脸上。望着浑身泥水的何方礼,孩子的父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这是何苦呢,咱这里的女娃从不上学。”“那是因为穷。”何方礼动情地说,“现在政府鼓励咱们红瑶女读书,就是要从根子上脱贫啊!她们长大成家后,还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读书认字,咱这瑶寨里也要飞出‘金凤凰’……”他们一直说到深夜,何方礼没有走,就住在他家堆放粮食的阁楼上。
第二天一早,何方礼走在下山的小路上,看到前方路两旁女娃和她的妈妈在割草——她们是怕杂草荆棘上的雨水打湿他的衣服。女娃高兴地向他挥着小手说:“我明天就来上学!”看着眼前这一幕,何方礼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红瑶乡亲啊!
就这样,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教室。
今年元宵节,听闻已是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的何方礼又来红瑶女童班,早已从女童班毕业的一届届学生早早起来,穿上只有节日才穿的盛装,从大山深处四面八方赶来。她们拿出自家酿的米酒和油茶、自己做的手抓饭、自家养的土鸡、自家熏的腊肉,招待她们心中特殊的“亲人”。

1999年,白云乡涨水,时任武警融水中队副指导员的何方礼担心孩子们路上不安全,直接抱起孩子过河。

1998年,何方礼为红瑶女童夹菜。对于上学路远且家庭贫困的红瑶同胞,中队官兵主动照顾她们的生活。

1999年,时任武警融水中队副指导员的何方礼荣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图为何方礼和红瑶女童们分享喜悦。

虽然工作的地方一直在变,但是何方礼始终心系红瑶女童。2014年,在武警来宾支队任政委的何方礼来到白云乡,为孩子们讲故事。
他们的接力,她们的希望
“尝到好日子的甜头,才知道知识的味道原来这般甜”
初见凤金花,她正在家里热情地招呼客人喝油茶,一脸灿烂。凤金花的家是一栋崭新的二层小楼,屋檐下挑着红色灯笼,门窗上贴着春联和窗花,屋内炉膛里的火苗映着一排排挂在梁上的腊肉、腊肠。
说起眼前富足滋润的日子,凤金花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个是何方礼,一个是王伟。
当初正是何方礼千方百计说服凤金花家人,她才上了学。凤金花没有想到,从女童班毕业之后,她从何方礼伯伯那儿得到的帮助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听说凤金花考到县里的重点中学,何方礼特别高兴,拿出工资继续资助她读书。读完中学留在县城打工,何方礼和战友经常邀请她到中队来过周末。后来何方礼调走了,中队的“红瑶女童之家”继续向她敞开大门。凤金花遇到大事小情,也经常回来找中队官兵一块参谋。
王伟是继何方礼之后第六任指导员。他到任后,听说凤金花想自己创业,便主动奔走调研。了解到驻地木材市场有前景,王伟便带着凤金花一起走市场、访木厂。在王伟的支持和帮助下,凤金花和丈夫在融水县城郊区开起了木材加工厂。这些年,凤金花的木材加工厂生意越做越好,不仅自家盖起了二层小楼,还带动寨子里10几个乡亲一起致富。
“要不是当初读了书有了见识,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凤金花感慨地说,“尝到好日子的甜头,才知道知识的味道原来这般甜!”
“只有日子好起来,乡亲才能看到希望;只有看到知识的价值,观念才能改起来。”凤金花们的嬗变正是何方礼们的初衷。

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水,捐上几元钱,献出一片爱,逐渐成为武警融水中队一茬茬官兵的自觉行动。

2017年2月28日,武警柳州支队与驻地爱心群众向红瑶女童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和孩子们玩起了游戏。

上世纪90年代,武警官兵在简陋的校舍里为学生义务讲课。

武警融水中队官兵走进教室,教孩子们唱起《打靶归来》。
一次在北京开会,何方礼了解到河南一家养殖场养殖美国牛蛙效益可观,便专程赶到河南学了技术,买了蛙种,带回瑶山推广养殖。
为了手把手教养殖技术,何方礼利用探亲假时间住进大山,和乡亲一起日夜守着蛙池。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何方礼想起蛙池的塘口没打开,担心蛙池灌满水后蛙苗会跑光,便一骨碌爬起来冲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地里。坡陡路滑,他从一个高坎上摔下去。从昏迷中醒过来后,他又忍着剧烈的疼痛慢慢爬到蛙池,在雨地里整整忙了一夜。后来,牛蛙养殖成功了,赚了钱的乡亲乐了。古老的瑶寨第一次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
为了让知识脱贫在乡亲眼里更有说服力,何方礼特别关心女童班学生的后续发展。他动员第一届女童班毕业学生兰仙英搞种养,不仅专门买了两只良种大黄羊、1000多株八角和1000多株板栗树苗送到她家,还从柳州市请来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仅3年时间,兰仙英家的大黄羊就发展到20多只,经济作物也年年丰收。附近几个村寨在兰仙英的带领下,家家户户都养起了山羊,种上了八角、百合等经济作物。
从何方礼到王伟再到现任指导员丁健,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红瑶女童班办了一届又一届,但智力扶贫的精神始终没有变,这个寄托着党和军队对红瑶人民大爱深情的“扶贫接力”始终在延续。
他们的接力,她们的希望。从找工作到找点子,从找资源到找技术……一届届红瑶女童班毕业的学生们只要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他们。
前年,得知韦艳萍家的板栗没有打开销路,眼看着要坏在地里,丁健一面邀请县城的师傅传授板栗深加工的方法,一面联系设立了“农村淘宝点”,不仅解决了韦艳萍一家的燃眉之急,还实现了多种农产品的网上交易,让瑶寨乡亲大开眼界。如今,一个个红瑶女的网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大瑶山里的板栗、火烧笋、百合、杉木等土特产远销各地。她们说,今后大瑶山的产品一定要创个全国名牌——“红瑶女牌”。
2014年9月,首都北京,时任武警融水县中队指导员王伟当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这一天,距离1994年中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正好20年。

一个红瑶女孩正在家里烧火做饭。受“女不读书”的陋习影响,过去许多红瑶女只能在家干活。

武警红瑶女童班”开班时,一名红瑶女童在得知自己有机会上学读书后,流下了眼泪。

没上学时,红瑶女童很小就要上山下地干农活、做家务。图为一名女童在采摘果子。

山里孩子们纯真的眼神里透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白云乡里的红瑶族主要以种植柑橘、杉树、八角为生,许多失学红瑶女童只能选择帮助家里干农活。图为红瑶女童在屋顶晾晒稻谷。
她们一小步,红瑶一大步
“从她们的眼神里,你能看到一个民族的未来”
第一届女童班毕业生凤妹忠,10年前选择到1500多公里开外的成都创业。这些年,她一直保持着和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官兵的联系。她说:“是部队官兵让我认了字,我才可以出一趟远门,找得到回家的路。”
出一趟远门,意味着她们的人生之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凤妹忠的学妹代鲜花至今记得初到县城见到的一幕:“天哪,城里人居然在太阳底下还打着雨伞!”
“出一趟远门”的不仅仅是她们俩。第一届女童班的凤秀娟,1999年应征入伍,成为当地红瑶人历史上第一位女军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第二届女童班的陈英花,凭着诚信品质和拼搏精神,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被称为瑶乡“女强人”;第二届女童班的兰春银,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在呵护每一位新生儿的诞生中找到了人生价值……
她们一小步,红瑶一大步。今天,“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为红瑶人的共识。不少当年女童班的学生也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武警红瑶女童班”。
2001年,武警官兵接力帮助红瑶女的故事,经《解放军报》报道后广为传颂。16年过去了,在他们的帮助下,先后有458名红瑶女童读完小学、初中、高中、中专,27人读完大学。如今,在军地机构的资助下,当地红瑶女童的入学率已达100%。
数字背后,不仅折射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群人的命运。倘若我们将目光投向神州大地更多贫困地区,便会发现,脱贫——既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攻坚战,也是我们正在书写的历史答卷。
今天,类似“武警红瑶女童班”的故事,每一天每一年都在续写。内容或大同小异,形式或各有不同,却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党、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深情。
在瑶寨采访,记者问这里的年轻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回答竟然惊人一致 :参军入党。只是,在说出这句话后,他们又会加上一句感叹 :这是做梦都想的事啊!

代妹省,红瑶女童班第一届学生,现任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计生办工作人员,是从红瑶女童班走出的第一个乡镇干部。这些年,她一直积极扶助红瑶女童,关心她们的成长。

陈英花是第二届红瑶女童班的代表。从女童班毕业后,性格好强的她在商业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如今,在外打拼多年的她回到家乡经营矿业。

代英梅是第二届红瑶女童班的学生,现为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

毕业于第一届红瑶女童班的凤金花,与丈夫白手起家在家乡开起了木材厂。

在武警广西总队官兵的关心和帮助下,孩子们通过电脑熟悉了外面的世界。

渴望知识的红瑶女童们走进学堂,命运开始悄然改变。

课堂上,孩子们在高声朗读。2017年开班的第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有近60名学生,她们依然是武警广西总队官兵结对帮扶的对象。
扶贫必扶智,有志心更远。
红瑶第一位女教师凤桂鲜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白云乡,担任“武警红瑶女童班”班主任,一干就是13年。她还主动联系多家机构捐资,帮助更多红瑶女入学。2014 年,她被表彰为“中国儿童慈善奖——春蕾之星”。
红瑶第一位女军人凤秀娟退伍后回到家乡,被组织安排到白云山计生站工作,每到周末,她都跋山涉水,走村串寨为当地妇女看病,成了红瑶群众眼中的“神医”。
红瑶第一位女企业家陈英花,看到村里没有通公路,山里的特产运不出去,外面的商品运不进来,捐资80万元,修建了10公里的公路,让大瑶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更紧密了。
“她们更独立了,更自信了。”在何方礼看来,比外在身份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来自红瑶女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今,已成为母亲的她们正在将这种自信和感恩传递给下一代。“从她们的眼神里,你能看到一个民族的未来。”何方礼说。
18年前,记者来到大瑶山村寨采访,见到陌生人的女童们全都躲在屋子里不出来。如今,在一个个焕然一新的瑶族村寨,女孩子们热情礼貌,载歌载舞,并不时用手机拍照留影,还主动邀请添加记者的微信。
望着她们天真烂漫的笑容,记者不禁想:她们和她们的后代,注定将创造出红瑶族的更多个第一。
风吹过,杉树林里花香袭人。满山散落的粉红茶花守望着燃烧的山野。清脆的歌声再次从女童班里传来:“十二样的藤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根最长,我说什么都比不上武警亲人的情谊长……”
这歌声让人陶醉。这是红瑶女的希望之歌。

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在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兴建的校舍旁,新的宿舍楼已经破土开工。

久未相见的红瑶女用微信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

“太阳出来照瑶山咧,青山绿水换新装哟……”在白云乡,每逢节日,瑶族女童们总通过瑶族山歌对唱,纪念瑶族先祖,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女主播护士装(酸果直播祝白衣天使节日快乐 人气主播穿护士装卖萌)
- 女主播黄鳝21完整在线(央视公布“黄鳝门”事件侦破始末,涉事女主播两个月赚9万)
- 美女主播系(深圳电视台15位美女主持人风采一览,个个高雅、优美、迷人)
- 男朋友看女主播跳舞(女大学生堕落史(七):为男友借网贷误入歧途,粉丝留言没有看够)
- 天佑 女主播跳舞(天佑被永久全网封禁《焦点访谈》给出“实锤”)
- 韩国女主播钟淑先锋(是他们2022年深圳5区“年度教师”揭晓)
- 直播吃东西的女主播(“吃播背后的惊人代价:你知道生鲜女主播小燕的悲惨故事吗?”)
- 韩国女主播蜜罐全套(美女主播刘彦池:和王励勤分手嫁富商,生女被豪宠,38岁依旧美艳)
- 女主播福利合辑第二期(闹大了汽车直播间女主播惊现大尺度内容,网友直呼受不了)
- 女主播舞蹈直播视频(女主播大尺度X感跳舞)
- 美女主播性感丝袜图片大全(美女主播腐团儿,黑丝美腿,尽显身材,高冷御姐)
- bobo美女主播(瓜子脸美女体育主播林梦鸽写真分享)
-
女主播护士装(酸果直播祝白衣天使节日快乐 人气主播穿护士装卖萌)
2015.12.16 -
女主播黄鳝21完整在线(央视公布“黄鳝门”事件侦破始末,涉事女主播两个月赚9万)
2015.12.16 -
美女主播系(深圳电视台15位美女主持人风采一览,个个高雅、优美、迷人)
2015.12.16 -
男朋友看女主播跳舞(女大学生堕落史(七):为男友借网贷误入歧途,粉丝留言没有看够)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