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狼桃(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2025.02.21 来源: 浏览:

#精品长文创作季#

番茄,当前少有人不爱的一种蔬果。

不过,从野生到被人类种植,再到现如今成为备受世界各地喜爱的美味蔬果;从美洲到欧洲至中国再到全球,今当下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番茄的经历,一路坎坷!

若不是“自身品质”过硬,几多年如履薄冰的番茄,怕是今天还真难上咱的餐桌。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在番茄的原产地美洲大陆,至晚在公元前500年,彼时居住在中美洲的印第安部族就已经开始食用番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不过美洲大陆其它地区食用番茄却晚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美洲大陆被发现后,番茄被带到欧洲,但不比马铃薯、玉米那样,早期番茄在欧洲被视作有毒植物,甚至被叫作“狼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将其种在园亭角落供观赏,直到18世纪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和食用。

约在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初期也只是作观赏植物栽培,还有很长的一段“空窗期”,直到清朝末期时有了零星栽培和食用记录,可能令大家意外,事实上我国大规模栽培食用番茄的时间尚不足百年。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也就说除了中美洲,不论是欧洲还是我国以及其它地区,人们初见番茄时,不仅没把它当作食物甚至还相当排斥,以至于番茄这一当下的美味蔬果在不同地区晚了百余年甚至数百年才被人们享受。

似蔬像果、当前备受喜爱的番茄,经历为什么会如此坎坷呢?

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的聊一聊。

另外提到“似蔬像果”,关于“番茄到底是蔬菜还是水果”这事,我们当前只是有争论,而在19世纪末,甚至美国番茄进口商还专门为此事打过官司,后文咱也一并谈谈。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美洲起源,局限种植

番茄,常也称西红柿,茄科茄属草本植物。

原产于美洲大陆,最早可能是玛雅人在中美洲地区(现墨西哥中南部)驯化了野生番茄,众多研究学者推测,至晚在公元前500年的时候,中美洲地区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栽培种植的番茄。

近代植物学家推测,玛雅人种植番茄的野生种质资源,极大可能来源于南美洲,这些野生番茄种通过动物和自然力量到达中美洲,或许是因为环境的变化,野生番茄在中美洲变异出果实更大的品种(与现阶段栽培番茄仍有不同)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这些果实较大的番茄,被玛雅人发现、采食后,种植在他们居住地周围,早期的玛雅人和随后的阿兹特克人以及居住在中美洲的其它印第安族群,对番茄的利用已经非常充分,不仅把番茄当作蔬菜、水果,还将其药用、调味以及制作酱料。

不过,在千余年之久的时间里番茄在美洲大陆的传播范围却非常局限,当前发现的各种证据表明,南美洲和北美洲种植和食用番茄的时间都非常迟。

尽管最初番茄的野生种来自南美洲,但南美洲种植番茄的相关记载在17世纪以后才有,北美洲则还要更晚一些。

说实话我是想不通这个事情,难道说原始森林隔绝了玛雅人和印加人的交流,又或是交流的时候没涉及番茄,还是印加人不爱吃番茄?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欧洲引入,恶名“狼桃”

美洲大陆被发现后,栽培番茄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引入并在欧洲推广。

早期番茄在欧洲被视作有毒植物,取名“狼桃”(欧洲多地)、“爱欲果”(西班牙)、“爱欲苹果”(法国)、“金苹果”(意大利、英国),稍微了解些的朋友都知道,这些皆是恶名。

不过欧洲人虽然惧怕番茄但或许是青睐番茄艳丽的外表,还是将其种在园亭角落供观赏。

按道理来说,西班牙人应该是见过印第安人吃番茄才将其带回的,那初期传入时为什么番茄会被大多数欧洲人认为番茄有毒呢?

这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宗教问题影响(看番茄最初在欧洲的名字就知道)还和统治阶级利益相关。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我是个农业人,以上因素多是“听说”难以考证,另外写时也怕把握不好尺度(主观情绪不好把控),所以只是一提。

重点聊一聊涉及植物和农业的因素,事实上早期欧洲人认为番茄有毒,是由于番茄果实与原产于欧洲的有毒植物风茄极其相似,他们误以为番茄和风茄一样有毒;另外欧洲很多地区在那个时期,统治阶级并不重视蔬菜,贵族统治阶级认为它有毒,平民难接触,或也是番茄种植发展搁置的原因。

那欧洲人什么时候开始吃番茄的呢?

文初我聊到,番茄在18世纪以后才被欧洲大规模种植食用,不过欧洲个别地区、个别人食用番茄的时间要早上许多。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关于欧洲人什么时候接受番茄,怎样开始吃的番茄,有很多“故事”,不过一是“故事”多发生在18世纪以后,二是我觉得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就不聊了。

谈些可考的内容,首先在16世纪中期就应该有个别欧洲人吃过番茄,意大利植物学家马提奥里在1544年出版的《药物志》中提到番茄可以像茄子一样炒着吃,这足以证明至少他吃过。

其次在17世纪,番茄在看重蔬菜发展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已经作为作物栽培,番茄曾出现在西班牙一家医院1608年的食物采购单上,1633年意大利有了番茄酱的出口记录,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彼时在这两国番茄已经初具规模。

总得来说,番茄在欧洲的发展是坎坷的、缓慢的,番茄从让人惧怕的“狼桃”到受大众喜爱的蔬果,经历了至少百余年的时间。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利益让番茄成为蔬菜

欧洲番茄产业形成规模后,开始向亚、非、美传播,17——18世纪,欧洲培育出的酸性低、果实更大的番茄品种(已与当前番茄品种相近),被引回美洲大陆种植,又历经百余年的发展,19世纪时番茄已经成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产品。

番茄在美国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吃了“官司”,19世纪末期,美国商人说它是水果,海关讲它是蔬菜,展开了长达6年的争论。

1883年,美国关税法执行后,规定对所有进入美国销售或分销的蔬菜征收10%的税,而规定中水果却不征税。

美国海关将番茄视作蔬菜征收关税,约翰·尼克斯是一位美国番茄进口商,因此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也不知是他自己想通了,还是有人支招,尼克斯觉得番茄应该是水果而不是蔬菜,于是在1887年将纽约海关的关税员告上了法庭。

众所周知,番茄到底是蔬菜还是水果本就是个没有绝对定义的事情,双方在法庭上只能依赖当时各版本英语词典“扣字眼”对垒。

最终这事在1893年有了结果,美国贵高法院裁定,番茄是蔬菜,尼克斯还得交税。

作为一个农业人,我想说水果和蔬菜是一个概念问题,而番茄是水果还是蔬菜在概念上都讲得通,所以当年番茄在美国上法庭,归根结底是一场利益之争,如果当时征税的是水果呢?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番茄在我国,沉寂数百年后,终大放异彩

番茄在美洲千年间被局限种植在很小的地方,在欧洲百余年的时间里被指有毒,回美洲还因身份问题吃了“官司”,坎坷良久,最终才被接受。

那它在我国又是怎样一种境遇呢?

同样如履薄冰。

纵观历史,我国对舶来蔬菜的包容同化能力都非常强,但是番茄进入我国后却一直不受待见,做了长时间的园中赏物。

番茄最早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欧传入我国沿海城市,最初被叫作“西番柿”、“番柿”等。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我国历朝历代对植物、作物的敏感度非常高,习惯将其记录下来,目前发现最早记录番茄的古代文献是赵崡所著,成书于1617年的《植品》。

又有西番柿,亦万历间自西方来。蔓生高四五尺,结实宛如柿。然不堪食。其蔓与叶臭不可近。比之向日菊尤甚。今亦无种者矣。

又是“不堪食”、又是“其蔓与叶臭不可近”、甚至“今亦无种者矣”,从赵崡对番茄的描述中不难看出,番茄初入我国时是真不受待见。

《植品》之后,诸多古籍对番茄也有记载,明代的《群芳谱》(成书于1921)指出因外形好看,番茄被一些地区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但并未讲它能吃。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清朝时期的《广群芳谱》(成书于1708年)中描述番茄的内容直接照搬了《群芳谱》,由此可以看出,百余年过去了,番茄仍只是个“赏物”。

事实上,一直到1881年,《崇明县志》还强调番茄只能看不可食,这又是近200年的时间过去了。

别有番柿,非柿也,实不可食,红艳可玩。

我国真正开始小规模种植食用番茄的时间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到20世纪初种植、食用范围才广阔了一些。

按理说,往后的路该是坦途了,但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50之前,番茄在我国发展的并不好,与现在相比只能算零星种植。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番茄产业才得以快速发展,我国大中型城市种植番茄越来越普遍,随后番茄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到如今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沉寂数百年“不可食”的番茄,在我国形成了年产约6600万吨,全球第一的产业。

目前番茄在全球范围都已成为常见且重要的蔬菜,每年贸易量均排在蔬菜贸易的前列,种植端番茄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把番茄做成各种美食的同时还将其加工成商品。

有如今景象,我想如履薄冰一路坎坷的番茄一定认为值得。

曾经认为番茄有毒不敢食用只作观赏植物栽培的人类一定觉得庆幸。

从让人恐惧的“狼桃”,到少有人不爱的蔬果,番茄的一生如履薄冰

喜欢有关三农,农业、农民、农村、植物科普等类型的文章,那请关注、点赞头条号@依农看天下会把我了解的、学到的、看到的持续分享给大家

原创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赘述不详,欢迎探讨!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