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一剑(谈谈道德经中的“一”)

2025.02.21 来源: 浏览:

谈谈道德经中的“一”。“道德经”三十九章这样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般人是这样解释的: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 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 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这里的一,解释为道,是规律,我认为不准确,这个一,应该是道生一的一,是整体的,混沌的,平衡的。

如果“一”是道,老子为什么不说“天得道为清”?显然这里的一不是道。而是道生一的“一”

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形而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一”是道生出来的,是形而下的,是一种整体的,混沌的,平衡的状态。如果天、地、人能领悟到这个状态就是完美的了。

这里的"一"并非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宇宙生成的原初状态,是道向现象界过渡的中介形态。它保持着"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的特性,既是万物的始基,又是道在现象界的显化载体。

这个"一"包含着阴阳二气的潜势,如同《周易》"太极"含两仪的状态。庄子"浑沌"寓言正是对此的形象诠释——未凿七窍的浑沌,恰是阴阳未分的完美整全。这个平衡是非静止的混合,而是"冲气以为和"(42章)的运动状态。如同现代物理学中的"对称破缺"前的超对称状态,蕴含着生成万物的全部可能性。既非单纯的规律(规律已属"二"的范畴),也非实体存在,而是"玄之又玄"(1章)的"有无之相生"(2章)状态。

得“一"的修道指向:当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实为揭示修道的终极目标:修道者通过"致虚极,守静笃"(16章),复归于"婴儿"(10章)般的混沌状态,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境地。侯王"得一"不是获得某种统治术,而是效法道的整全性,"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实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58章)的治理境界。现代生态学追求的"动态平衡",恰是"谷得一以盈"的当代诠释,揭示着系统自组织的根本法则。

王弼将"一"解为"数之始",河上公视作"元气”也不准确。传统解释往往将"道"与"一"割裂,实则"一"是道在生成过程中的显现形态。这个"一"既不是纯粹客体(如规律),也不是主观认知,而是主客未分的原初体验状态。强调从"道生一"到"三生万物"的生成过程,而非静态概念。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