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宛在(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在水一方)

2025.02.22 来源: 浏览:


文化之脉 成语之都|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17年,我参与策划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诗词里的邯郸》,这部短片很有创意,以诗词为主线,在邯郸的十八个县区,每个县区邀请一位朗诵者,选取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或景点为背景,朗诵一段历代名家题咏的能代表当地文化的诗词,通过诗词解读邯郸。

时间很仓促,三天就完成了拍摄,制作也很粗糙,但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些编辑起来的片段,串联成一串美丽的珠链,佩戴在家乡邯郸的胸前,为宣传美丽邯郸增加新的注脚。

多年时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在鸡泽拍摄时,朗诵者朗诵的是《诗经·蒹葭》,蒹葭苍苍,流水铮淙,伊人吟哦,飞花照影,经典的诗篇字字珠玑,藉着朗诵者柔美空灵的嗓音流向了观众的心田。

当时我们原定邀请的朗诵者是高振东老师推荐的鸡泽县地方文化专家石宝现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后,我们带着摄制组专程赶到鸡泽见到了石老师。

见面后石老师说自己不太擅长朗诵,为你们推荐一位才女吧,她叫连悦,形象气质俱佳,由她出镜朗诵更能展示出鸡泽的风采。见到连悦后,我们同意了这个方案,连悦选择了《诗经·蒹葭》作为她的朗诵篇目。

为什么吟咏鸡泽的诗词会选择《蒹葭》呢?鸡泽和《诗经》又有什么关系呢?在石宝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漫步在美丽的毛遂公园,石老师为我们讲解鸡泽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鸡泽和《诗经》有着很深的渊源,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诗经〉从这里走来》,讲述的就是鸡泽和《诗经》的不解之缘。

鸟栖溪旁意为鸡,水草相依名为泽。《尚书》记载,鸡泽古称大麓,“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说五千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就是在此地。鸡泽在古代不是县名,而是个自然的沼泽地名。史书《春秋经》称“鸡泽晋地”,属晋侯辖区。

鸡泽地处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古沙河、洺河冲积扇,和漳河故道冲积扇交汇处,地势低洼,形成沼泽。又因沼泽地鱼虾草虫较多,非常适宜鸡鸭放养。于是,户户养鸡,出现了鸡鸭遍地的景象。“井丘联比,可以盈泽,鸡以氏泽、泽曰鸡泽。”

“九国君臣争共主,千秋事业见孤台”。古鸡泽在今鸡泽县东十公里处的旧城营村,《春秋·襄公三年》:“同盟于鸡泽”即在于此。春秋时期,“五霸”称雄,出现了相互兼并的格局。晋为打败楚国,晋悼公奉周天子之命,经过周密酝酿,多方努力和广泛联系,于公元前570年6月(周平王2年),联合九国诸侯达成共识。在盟南村北修筑高台,也就是位于现在旧城营村的晋侯盟台,举行结盟。鸡泽之盟,晋取得盟主地位,以后晋成为“五霸”之一。因而,鸡泽也名震中原。

鸡泽西周属毛国,春秋属晋。战国时期,鸡泽属赵。秦朝统一,六国覆灭,秦朝在此设置巨鹿郡。汉朝鸡泽为广平县、广平国。隋朝设置鸡泽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邦建国,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始封的毛国(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国君叫姬叔郑,因封毛国,以国为氏,改为毛叔郑,又称毛公。据《班簋》记载:毛班是毛叔郑的五世孙,周穆王东征回归镐京后,毛班被提升为执政之臣,并加封巨鹿(今河北鸡泽)为毛邑,毛班是鸡泽毛氏始祖。鸡泽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发生地,也是名士毛遂故里。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鸡泽县毛官营村)人,平原君门下食客。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58年,赵都邯郸被围。兵临城下,十万火急,赵王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之下,决定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救赵与水火,并希望说服楚王签订联合抗秦盟约。

平原君接到旨意后不敢掉以轻心,在他的门下有几百谋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于是他决定从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之人一同前往。毛遂得知此消息后主动推荐自己,愿意随平原君一同出使楚国。在与楚国的谈判中,毛遂在双方谈判迟迟达不成协议的关键时刻,手按宝剑,陈述利害,软硬兼施,最终楚王终于同意和赵国签订联合抗秦盟约,并派出援兵,为赵国解困。平原君对毛遂大加赞赏,称他为“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为上客。赵王以毛遂合纵有功,封他为谏议大夫,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治理滏阳河水患。

当时的滏阳河连年溃决,周边百姓房屋粮田经常被淹,深受其苦。毛遂上任后立马着手进行整治,并亲自监工,扩挖河道,疏通淤堵,筑牢堤岸,为了防止渗水和泥沙沉积,毛遂尝试了很多方法,后来他让人用当地特有的红粘土将河底河帮铺了四五尺厚,从此滏阳河水流顺畅,雨季不再泛滥,两岸百姓从此免遭洪涝之灾。赵王出宫查看民情时,得知此情况后高兴地称之为“铜帮铁底滏阳河”。

据专家考证,毛遂后人一部分先迁河南,再迁江南,数度迁徙,其中一支定居湖南韶山。因此,鸡泽毛氏与韶山毛氏一脉相承,血脉相通。湖南韶山毛氏是鸡泽毛遂直系后裔,毛泽东是鸡泽毛氏的直系后裔。

鸡泽出名士,蕴伟人,地灵人杰。鸡泽,还是《诗经》之源。《诗经》因焚书坑儒而毁灭,鸡泽人毛苌却使之留存并流传后世。如果没有毛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好诗句也许会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后人也将无法体会到“思无邪”那种优美意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毛氏先祖说起。秦始皇焚书坑儒前,鸡泽人毛亨、毛苌叔侄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将《诗经》竹简藏于家族假墓之中,日夜反复诵读,将整部《诗经》牢记于心,然后将竹简焚烧后,叔侄二人分路迁徙,其中毛苌到河间定居。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弟五十八》记载:“毛公,赵人也。治《潍》,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长卿授解延年。延年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陈侠,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

书中的毛公是指小毛公毛苌。毛苌是毛遂之后,鸡泽毛官营村人,大毛公毛亨的侄子。毛苌在河间开坛授徒的同时,费尽心力回忆整理《诗经》,常常夜不能寐,茶饭无思。时间一长,他的妻子见他整日沉迷《诗经》的编纂,不顾家中妻儿饥寒交迫的生活,就劝毛苌出仕为官,也可让家中生活有个着落。但是她没想到毛苌淡泊名利,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一心扑在《诗经》上,不仅收集整理,向弟子传授,还一字一字书写或刻到竹简上。为了购买这些材料,有时就得变卖家当,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有一次卖了妻子最心爱的簪子,把妻子气得一把火烧了毛苌刻写的《诗经》。毛苌痛心疾首,一纸休书,将妻子休回娘家。

毛苌的岳父见到女儿被休,又心疼又气恼,但是听说毛苌为《诗经》所做的一切之后,又理解了女婿,内心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便写下诗句并开导女儿回河间向毛苌认错。面对妻子跪求收回休书,毛苌还在气头上,便没有搭理她。妻子便将父亲所写诗句递到毛苌面前,“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美好的诗句让毛苌一下子惊呆了,待妻子说出实情,毛苌被岳父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动了。不仅与妻子重归于好,还把岳父所写的诗句编入了《诗经》的首篇。

汉景帝年间,刘德为河间献王,闻知毛苌人品高洁,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便招致麾下,建“君子馆”让他在此收徒讲经。由此开创“毛诗”一派。据《广平府志》及历代《鸡泽县志》等记载,鸡泽“邑为毛苌生长地,‘诗’三百之义,炳如日星,流风余韵,历世常新”。

当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鲁、燕、赵4家。其中赵国“毛诗”是儒门正宗,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历经时间洗涤,齐鲁燕三家诗均失传,独有“毛诗”流传下来。

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正是有了忠勇之士鸡泽人毛亨、毛苌的呵护与珍藏,并发扬光大,最终使《诗经》名扬天下。无毛苌则无毛诗。无毛诗则无《诗经》传世。

《诗经·蒹葭》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被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自古以来传唱不衰,是百读而不厌之佳作。选择这样一首经典名篇代表鸡泽来朗诵,意味深长,意蕴非凡。

伊人有了,在水一方的水又在哪里呢?石老师说,鸡泽右绾沙洺,左萦漳滏,流经鸡泽县境内的自然河道有五条,自东向西分别是漳河、滏阳河、洺河、沙河,还有旧滏河,现在改名为留垒河,也叫牛尾河。河流走向基本上都是由南向北,均属子牙河系。要说对鸡泽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河流,那当然是滏阳河。

鸡泽县是滏阳河流经邯郸市的最后一个县,从这里流向了与邯郸毗邻而居的邢台。从滏水源头峰峰金村一路蜿蜒而来的滏阳河从鸡泽穿境而过,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的百姓。

听了石老师的讲解,我的脑子里立马闪现出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白衣如雪,倩影聘婷,站在悠悠滏水旁遥望远方。一弯碧水缓缓流过,蒹葭在风中起舞,白鹭在水面盘旋。微风吹动着她的裙裾,发丝拂过她的脸庞,这个场景在远古的时光中定格成一幅淡淡的水墨,千年以后依然美得动人心魄。

拍摄过程中我们游览了鸡泽的毛遂公园、自荐阁、故园、云梦园,看游人如织,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毛遂文化的熏陶。听石老师介绍,鸡泽境内还有毛官坟、毛桥等遗址, 已经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县里还以《诗经》文化为主题,按照风(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典范的音乐)、颂(宗庙祭祀的音乐)三个板块,规划建设《诗经》文化主题公园,将《诗经》意境融入园林景观,打造一湖一台一馆一廊两广场十六景,建设鸡泽的“精神家园”。

那天的拍摄非常顺利,连悦的朗诵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再听到有人吟诵《蒹葭》这一篇,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一日滏阳河畔伊人的身影。

鸡泽,也就是从那时起,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作者高影新系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邯郸日报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