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手戟(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戟手”到底是何姿势?)

2025.02.22 来源: 浏览: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六月十三日,(赵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注此文者,皆抄辞书,或谓“举手屈肘”,或谓“伸出食指和中指”,窃皆不妥。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㱿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晋·杜预注:“扺徒手屈肘如戟形。”沈玉成译:“卫侯把手叉在腰里。”杨伯峻注:“以左手叉腰右手横指如戟形,今人怒骂时犹有作此状者。”《辞源》:“戟手,用食指中指指点,其形如戟。《左传•哀二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辞海》:“戟手,徒手屈肘如戟形。指点人或怒骂人时常如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汉语大字典》:“戟,❸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点。形容愤怒或威武的形状。一说屈肘如戟形。《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杜预注:‘扺徒手屈肘如戟形。’”《汉语大词典》:“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以其似戟,故云。常用以形容愤怒或勇武之状。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遍查辞书,对由“公戟其手”所衍生的“戟手”“戟指”等词的释义,皆与上述诸辞书大同小异。


戟是古代一种集矛和戈于一体的兵器,最常见的是“卜字戟”,顶端有直刃(刺),旁有横刃(援),直刃与横刃形成直角。处于横刃另一侧的“内”,其作用是将刃固定在柄上,很短。有“銎”的戟可以将两刃插在柄上,无“内”。


“扺徒手屈肘如戟形”,即以手叉腰,这样上臂和前臂在肘部形成直角,构成戟形。沈玉成先生的译文是对杜注的直译。杨伯峻先生之注文,显然亦未摆脱杜注,至于说“以左手叉腰右手横指”,更不知从何而来,“如戟形”亦未说明如何构成戟形。《辞海》径抄杜注,《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云“伸出食指和中指”成戟形,亦不知其所据。

以手叉腰,乃臂成戟形,而非手成戟形。且这种姿势是一种收敛的姿势,而非攻击的姿势。“卫侯怒、愈怒”,盛怒之下,且云“一定要砍断你的脚”,定是指着褚师说的。


“用食指中指指点”,若两指并拢,则其形不似戟;若两指张开,则最大只能形成四十五度角,不仅其形不似戟,且很费力。盛怒之人,绝不会以这种姿势指人。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杂考》:“《左传》:戟其手。谓举手如戟形也,骂人状如此。”杜预硬将卫侯之手按在腰上,于慎行把它抬起来了,但仍未说明手如何形成戟形。


清·徐灏《通介堂经说》卷三一:“公戟其手,二十五年《传》:‘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杜注:“扺徒手屈肘如戟形。”灏案:戟其手,谓拳握而出其食指以指之,与戟形略相似。杜以为屈肘如戟,非也。”“拳握而出其食指”,即屈其四指而直伸食指,如此,食指似戟之直刃,拇指以外并屈的三指棱部构成一条与食指垂直的直线,似戟之横刃。情急之下,指骂对方,这是一种最快最省力的出手方法,因其省力,亦最能持久。这种指骂人的姿势,直到如今,我们还是经常见到,故无须多费笔墨解释。

辩明“公戟其手”之义,则由其衍生的“戟手”“戟指”等词义,不辩自明。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