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白郎(原创|白郎:山河万朵,做有根性的中国人)

2025.02.16 来源: 浏览:

视频加载中...

白郎,玉龙雪山下、金沙江流畔的纳西族儿郎。地脉,一部传统文化的深邃特质。当两者碰撞,走出一条探寻历史根源的路。日前,白郎携随笔《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北方卷和南方卷)在成都举行分享会。分享会结束后,白郎与读者报客户端(第一读者)记者,聊写作、聊读书、聊地脉、聊故乡、聊根性。

原创|白郎:山河万朵,做有根性的中国人

白郎

关键小点有灵性

白郎一直追求着全析的写作,所谓全析,即全面的分析。在关键的某个小点上,直指中心。把今天和过去打穿,把图像和文字打穿,最终把文学与学术打穿。说来容易,其实很难。白郎自谦,自己还在学习当中。

有人说各种创作皆是诗意的延伸。学历史、写历史的白郎凭借自己的经历将两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白郎最早以散文见长,于他而言,散文是有美感的、感受化的一种文体。后来,白郎从事媒体行业,大量接触真实的社会现象。他开始在生活现场思考,思索人与事,现象背后带有观点的灵感。

白郎离不开历史,在他的言谈中,曾经的人文故事,文化遗迹,信手拈来。白郎归结的全析写作方式受益于谢阁兰,一百年多年前,法国学者、诗人、摄影家,谢阁兰,分别于1909年,1914年组织考古队,两次到蜀地实地考察文化遗迹,从遗迹中寻找中国的文化。这给白郎很大启发,在关键点上,赋予文字灵性。一点上爆破,虽小,却有力量,很真实,展现出各种不同的气息及脉动。如同一颗子弹,打穿壁垒。历史叙事的范围很广,每个问题皆可成书。白郎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在广博和细微之间找到落地的点,带来一定思索。

读书与躬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经验,多读书,熬学海。最近几十年,大家多以为多读书懂知识为道理,在知识的宝库里下工夫,白郎也是如此。后来,他认为此举存在问题,如果我们不面对真实,我们永远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如何。

年岁渐涨,35岁之时,白郎发现自己喜欢历史,也学过历史,掌握了许多历史知识。但是,当有人将唐宋两代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却一无所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像打少林拳的人,仅停留在拳谱背得滚瓜烂熟上,终究无法打出少林拳。这是一个断裂,工夫和知识上的断裂。

从那以后,白郎逐渐反思,开始行走的力量。走过大江南北,亲身触摸感受人的故事,大地的气息,白郎更愿意自己的写作进入到非虚构的领域中。

如今的中国,真实正在占据主导,历史遗留不断揭开神秘面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正在快速变迁。真实的记录需求,显得无比迫切。记录有很多种方式,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在传统的碎片上漂流”,对白郎来说很有针对性。他希望通过亲身经历,通过碎片化的方式,深入介绍历史,让今天的中国人能够获得更真实的碎片。感知祖先,感知这片土地的脉动。

原创|白郎:山河万朵,做有根性的中国人

白郎

人地本一体

奥克塔维奥·帕斯说:“对现代性的追寻让我们回到传统。”昨日是一面祖先的镜子,镜光射向明日,当我们凝视这镜光,可测试出今日的深浅。历史和今天和未来是一体的。

关于人文、地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白郎看来,当代人容易非此即彼,缺少中间状态。实际上,很多事物难以分开。人文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体。像一棵树,树上的果实看起来与土地有所距离,而根就在土地里。我们说到人文、地理,仅是在强调,两者从来没有分开过。

在白郎看来,人文地脉是历史的全部。地脉同人一般,细分为表皮、肉骨、内脏、精神,历史在其中发酵。

历史不缺少记录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向其致敬,纪录片就是其中之一。白郎对纪录片挺有兴趣,他认为,纪录片有种力量,真实又富有诗意。然而,在谈起是否会将自己的创作用纪录片形式流传下去时,白郎摇头了。白郎作品分为南北两卷,涉及面宽广,他认为自己无法驾驭。白郎担任过纪录片文本顾问,如今的纪录片正在遭遇困境。回归纪录片原位,不仅仅是要给观众知识性资料性的大餐,最重要的是,把古今打穿,在今天与历史之间找到精彩的渠道,找到恰当的叙事。

中国的历史悠长,遗留众多,白郎很认同,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比如成都,这座两千年没有变过名称的城市,朝代更迭,文物器具,有无数可能性把今天和历史贯通。

原创|白郎:山河万朵,做有根性的中国人

白郎

做有根之人

今天,在钢筋水泥和马赛克的挤压下,人们心中的故乡之火正在大面积熄灭。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回到大地就是回到人的根性。故乡与根性,白郎深有体会。

白郎在纳西族乡村长大,后来转至藏区香格里拉,18岁之后前往苏州读书,最终安家成都,这些地方各具特点,文化脉络不同。为此,白郎身上染上三个不同的文化气息。纳西族的脉、藏族的脉与汉族的脉。汉族的脉主要来源于江南和四川。

故乡在今天,一定程度上已经瓦解。白郎指出一条道路:自觉寻找做主感。去认同文化、认同根性,就像一棵树,有种了扎根的安全感,才能真正体现自己对故土的热爱。

白郎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如今较为流行的说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白郎不太认同,有些排斥国际化,排斥世界的意味。而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国际化过重,轻看民族性。什么是国际化,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最后悬置起来,把自己的根进行了摧毁。

在文化上有一个思路,全球地方化。我们是谁,笼统来讲,我们只中国人,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同时又是成都人、四川人。像剥洋葱似的,成都人、四川人、中国人,一层一层,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有主体化意识,有这样扎根的主体性,将其他好的内涵为我所用,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文化的涵义就在其中。文化也是一种生命,有了根性,文化便有了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加广泛地吸收营养。

今天的我们,问题在于,根在哪里?有多少人找到了这种根?“故乡”的内容太过丰富,时代的变迁,人群的流动,使得“故乡”发生巨大改变,根性在慢慢减弱。“故乡”已经成为让我们忧伤的词语,故乡的根已不能简单的界定。

看得见的吃穿住行,是根;隐藏着的唯一性的情怀,是根。它指向生活小事,也指向灵魂深处。根性不是孤零零的,它是灵动的有变化的,一部分在衰落,一部分在生发。今天的时代是个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需要自觉地想一想什么是有根的中国人?(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雷棚 摄影|周丽 剪辑|赵若辰)

“第一读者”作为全民阅读平台,开设有“悦读”“专栏”“来稿”“书吧”“生活”等多个主栏目,为用户提供阅读资讯、名家故事、精彩书评、图书连载、文章精选和电子图书等多种阅读服务。

目前,已有祝勇、蒋蓝等数十位作家入驻“第一读者”成为专栏作家。

“第一读者”还会定期参加各大畅销书、新书分享会及作家见面会,并在第一时间发布现场最新图文和视频。

想要获得最新、最深度的作家及新书消息,想要与思想家对话,就赶紧到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下载“第一读者”客户端吧,保证能让你的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