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禁门(江户幕府对美“卖国”,对京都朝廷有什么影响?天皇的两难选择)

2025.02.17 来源: 浏览:

文| 萧西之水

江户幕府对美“卖国”,对京都朝廷有什么影响?天皇的两难选择

插画《佩里登陆日本横滨》

嘉永七年(1854)3月3日,随着佩里准将率领9艘军舰第二次来航日本,江户幕府不得不与美国签署《日美和亲条约》。为了不背上“卖国”恶名,幕府在1858年2月派遣“老中”堀田正睦前往京都,要求天皇降旨同意条约内容,求得合法性。

但要知道,过去200年间,幕府一直把持内政外交大权,不容置喙。虽然独断专横,但好歹也承担了全部责任,久之老百姓也多少有了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然而如今幕府依旧独断,却要把“卖国”责任推一部分给京都“公家”(皇族与公卿的合称),这种“甩锅”行为引起剧烈不满,以青年公卿岩仓具视为首的88名公家集体参见天皇表示反对,最终孝明天皇在接见堀田正睦时亲口表示“群臣以为后患难测,应与三家及诸大名聚众商议后再度上书”,拒绝批准条约。

所谓“三家”,是指江户幕府地位最高的尾张、纪州、水户三个分家,如遇德川将军家断嗣有权入继大统。之所以特地点出“三家”,是因为号称“天下副将军”之水户德川家长期坚持日本儒学所称“正统”,并发展出了倡导“大义名分”“尊王(天皇)”的“水户学”。只要水户藩主德川齐昭加入国政讨论范畴,很可能发展出有利于京都朝廷的政策。

江户幕府对美“卖国”,对京都朝廷有什么影响?天皇的两难选择

孝明天皇像,他是日本第121代天皇,明治天皇之父

看到京都朝廷不答应,江户幕府再度独断专行,在1858年下半年与美国、英国等5国签订不平等的通商条约。京都朝廷也不甘示弱,于8月8日向水户藩下达密诏:幕府未遵从天皇诏令,私自与外国签约,水户藩应立即“勤王”,结束江户幕府的武士专权,转变为无论上下尊卑“一同群议评定”的“公武御合体”制度。然而密诏随即泄露,江户幕府勒令水户藩主德川齐昭闭门思过,三位水户藩重臣遭到处死,京都朝廷试图通过高层反扑的计划失败。

安政七年(1860)3月3日,在水户藩武士关铁之介的组织下,十余名尊皇派武士冒死刺杀江户幕府实权者井伊直弼,这位幕府“大老”当场毙命。水户藩志士虽然事后集体切腹,但他们掀起的刺杀风潮也鼓舞了底层志士,日本西南雄藩纷纷出现“尊王攘夷”组织,如“维新三杰”之二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成立的萨摩藩“精忠组”,土佐藩成立了孕育幕末豪杰坂本龙马的“土佐勤王党”等。

维新志士以挽救“神州”、匡扶“皇国”为口号,要求幕府与公家联手驱逐外国列强(攘夷)。1863年2月,将军德川家茂拜见孝明天皇,发誓遵从天皇命令,废除一切对外不平等条约,并在当年6月“一齐攘夷”。之所以鼓吹“攘夷”,维新志士并不是真认为日本能对抗外国,而是给幕府设定一个两难任务:不攘夷是懦弱无能,攘夷失败也是懦弱无能,那么幕府的执政合法性就岌岌可危。

江户幕府对美“卖国”,对京都朝廷有什么影响?天皇的两难选择

描绘明治时代西南战争的浮世绘

但孝明天皇却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即便能证明幕府懦弱无能,京都朝廷也不可能立刻组织起一个完整的新政府来替代江户幕府。况且,京都攘夷派公卿并不拿天皇当回事。5月,攘夷派公卿三条实美将孝明天皇摁进轿子里,去京都的石清水八幡宫参拜,祈求“攘夷”成功;当幕府未按照约定“攘夷”后,三条实美又在9月以天皇名义强行发布《大和行幸令》,宣布天皇要御驾亲征,出兵“攘夷”。

这下子孝明天皇吓坏了,赶忙派遣皇族——久迩宫朝彦亲王联合幕府重臣、掌管京都安全的“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勤王”,将7名攘夷派公卿流放出京都。随后元治元年(1864)6月,长州藩攘夷派3000人围攻京都皇宫,闹出“禁门之变”,孝明天皇直接将长州藩定性为“朝敌”。很明显,孝明天皇并不想推翻幕府,他深知虽然天皇的名义权力在幕末大有提升,但依然要依附于某股强大的世俗力量才能存续。

接下来两年多,幕府与倒幕势力维持了相对平衡,但随着长州藩、萨摩藩等倒幕势力逐渐取得军事优势,平衡越来越难以维持,终于在1867年1月孝明天皇去世后迅速崩溃。很快,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借助新帝不谙朝政,迅速在1867年12月发起“王政复古”运动,并在1868年的“戊辰战争”中战胜江户幕府,明治维新也正式到来。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