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铁铮铮(老秦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铁铮铮的骨气和英勇的民族气概)

2025.02.17 来源: 浏览: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本想着先越过黄河再占领陕西,却没想到被陕军牢牢挡住,日军始终没能进入陕西省。

这样一支陕军到底有何能耐?为何从来没人说过他们的事迹?他们便是关中汉子。自古秦兵耐苦战,何惧虎豹与豺狼。关中汉子铮铮铁骨,从 2700 年前大秦帝国之日起就刻在了三秦子弟的血脉里。

老秦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铁铮铮的骨气和英勇的民族气概

在关中平原之上,我们至今还能听到跨越时空的震天怒吼:纠纠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自古陕军从未负国。抗战时期,关中仅有 937 万人口,有近 120 万三秦儿女奔赴抗战前线。在民族大义面前,陕西平均每 9 人就有 1 人奔赴抗日战场。陕西人民对抗战胜利付出了彪炳史册。百万三秦男儿征战四方,血洒疆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可泣可歌的战歌。

他们用巨大的牺牲阻止日军西进的道路。台儿庄战役,陕军累计出动 19 个团,陕军的口号:生在陕西,死在山东,战死疆场,埋骨他乡。在 1933 年的长城抗战中,令日寇胆寒的西北大刀队便有许多陕西子弟。他们装备落后,后勤匮乏,唯有操起大刀与敌人血战。

老秦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铁铮铮的骨气和英勇的民族气概

1938 年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投入 10 万人,中国军队投入 25 万人。孙蔚如将军率领 3 万陕西男儿奔赴中条山。孙将军对着全军将士说:抗日不流血,何必出潼关,我们要用血肉之躯誓死抵抗。这一战我军阵亡 4 万人,日军阵亡 634 人,老蒋称为耻辱之战。

老秦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铁铮铮的骨气和英勇的民族气概

在中条山上,八百陕西儿郎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他们没有选择投降。这些年龄平均不到 19 岁的陕西愣娃,他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日军肉搏,最后被逼上黄河崖。他们宁死不当俘虏,手挽手跳进黄河。这些为国捐躯的三秦儿女,他们来自陕西 29 个县,且大多数都没有超过 34 岁。

陕军 177 师杀出黄河滩后,与日军舍命拼杀,硬生生挡住了日军前进的脚步。但是中条山的惨烈牺牲被打上耻辱的标签。陕军牺牲 4 万,何谈耻辱之战。

1939 年六六战役又再次打响。经此一战,国军 12 位军官英勇就义,这其中有 9 位将军战死,有 3 位被俘后惨遭日军杀害。

抗日时期,陕军出了一位战神级的人物,他叫曹锡,他一人仅凭一挺机枪消灭 500 多个鬼子,被誉为陕西战神。陕军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队伍。

老秦人视死如归,宁死不降,铁铮铮的骨气和英勇的民族气概

其实在民国时期,中国境内出现很多以地名和省份命名的军种。如果你看到披着斗笠的,那是四川刘湘的川军;扛着大刀的是西北王冯玉祥的西北军;穿着短裤的是广西王李宗仁的桂军;戴着法式头盔的,那是云南王龙云的滇军。大大小小等各种军阀一起奔赴战场。

在抗日战争大环境中,这些地方部队名义上归中央军管辖,实际上各自只会相互独立。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抛弃了对各自的成见,一起携手捍卫民族尊严。在这个时候,他们不再是各自的敌人,而是一起浴血奋战的军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军人。他们彻底粉碎了日军灭亡中国的黄梁美梦。我中华男儿誓死不降。

Tag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