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红人网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猎奇资讯

十过(唐诗赏析10:过香积寺)

2025.02.17 来源: 浏览:


唐诗赏析10: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探访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香积寺之幽深静寂,表达了诗人对香积寺清幽环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王维一生倾心于佛法,有许多访寺问禅的诗句。这首诗就是一首访寺之作,大约作于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时期。在这一时期,王维对佛教的体悟愈发深刻,常常游历山中寺庙,喜与僧人交流佛法。香积寺就是王维游历的寺庙之一。香积寺位于长安城南的神禾原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一祖庭,非常著名。历代高僧大德多聚于此,许多文士游历于此,留下了许多著名篇章。王维前往香积寺时,被沿途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清幽氛围所触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唐诗赏析10:过香积寺

首联“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开篇点题,写了香积寺的幽秘。诗题“过香积寺”,即访香积寺。既是去访,应知访问之地,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访问之地,却又要去访。所以,本诗用相悖的论调开篇,别出心裁。

诗人不说如何慕名而来,而是以“不知”二字,写出自己对香积寺确切位置并不知晓,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云峰数里。“云峰”一词描绘出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景象,既点明了行程的遥远和山路的崎岖,又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神秘、清幽的氛围,写出了香积寺的幽深神秘。

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描写途中所见所闻。只见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山路上不见行人踪迹;只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前一句正面写香积寺的幽深、寂静,后一句用深山的钟声反衬山林的幽静。“何处钟”三字妙不可言,钟声从远处传来,却不知来自何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的神秘感,也引发了诗人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探寻,更凸显出环境的幽静。


唐诗赏析10:过香积寺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继续写香积寺的幽静。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历来为人称道。前一句“泉声咽危石”中,“咽”字用得极为精妙,泉水在险峻的石头间流淌,仿佛因受阻而发出呜咽之声,一个“咽”字将泉水流动的声音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寂静;后一句“日色冷青松”中,“冷”字将视觉上的阳光赋予了触觉上的寒意,以独特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清幽与静谧。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深山幽景图。

尾联“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写诗人傍晚时分来到香积寺附近的深潭边的感受。“薄暮”点明时间,此时天色渐暗,四周愈发安静;“空潭曲”描绘出水潭曲折幽深,周围一片空寂的景象;“安禅制毒龙”运用佛教典故,不仅点明了香积寺的宗教性质,也表达了诗人在清幽环境中的心灵感悟,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安禅”意为坐禅,“毒龙”在佛教中指人的欲念。诗人在这里领悟到,只有通过坐禅修行,才能制服心中的欲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香积寺清幽环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描绘深山古寺的过程中,诗人也流露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以及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通过“安禅制毒龙”一句,还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反映出他在精神层面上对佛教修行的认同和探索。

全诗意境清幽深邃。整首诗围绕“过”字展开,通过对香积寺周边环境的描写,如云峰、古木、深山、钟声、泉声、危石、青松、空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深邃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深山之中,能真切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神秘,心灵也随之得到净化。

同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衬托手法,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韵味。诗歌没有直接描写香积寺的建筑和僧人活动,而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渲染和自身感受的传达,间接地展现出寺庙的清幽和佛法的高深。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山寺,而是通过环境衬托山寺,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等意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过香积寺》全诗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不仅是一首描绘山寺幽静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佛教禅宗深刻理解和向往的心灵之作,艺术手法独到,构思奇妙,笔力深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诗赏析10:过香积寺

Tags:
友情链接